韶关翁源千年客家文脉“活”了!

南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去年以来,韶关翁源县坚持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精粹,引导文艺爱好者投身文艺创作,创新组织群众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参与文艺表演实践,用艺术载体展现客家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从“送文化”到“育文化”,文化在翁源城乡“鲜活”起来,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文化动能。

文艺活动创新赋能,丰富客家文俗

一场活动,万人空巷。灵动可掬的翁城猫头狮在广场舞台中央群舞欢腾,威武凛凛的陈璘战船花车在县城主街巡游,观众席、人行道、直播间的观众,在线上线下共享节庆文化盛宴,这是韶关翁源举办2024年春节民间艺术大巡演的热闹场景。

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传统非遗和民间艺术节目从舞台走到群众身边,游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演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翁源不仅能在节庆假期观看热闹精彩的文艺演出,平时的群众文艺活动也是常态开展。为传承弘扬国家级非遗粤北采茶戏,翁源坚持12年举办“山茶花”采茶戏大赛,积极发动民间艺术团体和文艺爱好者自编自导自演客家采茶戏,主题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反映当下生活生产情景,以群众耳熟能详的客家话作为唱词,以采茶戏的动作进行演绎,广受群众欢迎和喜爱,迄今为止开展十二届,已有160余个原创采茶戏节目参赛参演。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也在不断创新形式,突出特色主题,将翁源群文活动品牌和各镇宣传口号相结合,如江尾镇以兰花盛名,主题为“潮涌滃江·兰香江尾”。城乡文艺融合,不仅有县级节目送下乡,同时让各镇群众文艺团队、有文艺特长的村民登台表演。2024年开展了40场“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活动,场场群众满座,村民鼓掌好评。

精心组织“四季村晚”,让“村晚”更有“村味”。2024年春节在坝仔镇饶村村举办“春季村晚”,端午在周陂镇陈村村举办“夏季村晚”,七夕在翁城镇明星村举办“秋季村晚”,国庆在龙仙镇联群村举办“冬季村晚”,这些村富有文化底蕴,干部群众热爱文化,村委干部带头组织带头表演,村民和学生登台唱主角,真正把“村晚”办成自己的节日。

尤其是作为广东省“四季村晚”示范点的联群村晚,结合庆祝村节第九届“太然公文化节”,从早到晚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有非遗巡游、客家山歌快闪、非遗展示品尝、群众象棋比赛、村民拔河比赛、村民担谷比赛、文艺晚会等,吸引众多村民、周边群众及国庆游客。

一场场文化活动,不仅切实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契合顺应群众的文化生活新需求。有些镇村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节日,如翁城的“城诞节”,周陂的“陈璘故里·味道周陂美食节”,龙仙的“太然公文化节”,文化氛围浓厚的节日不仅凝聚着当地人的精神认同感,逐渐让群众成为创造、表演和组织的主体,探索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繁荣的内生动力,也逐渐成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翁源文化旅游的新形式。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彰显仙邑文韵

“十年磨一画”,讲述的是翁源著名旅美油画大师涂志伟10年间创作巨幅油画《露梁海战》的匠心历程,在涂志伟美术馆展出后,众多艺术家、游客群众纷纷到馆一睹佳作真貌。

翁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晚唐诗人邵谒的文脉流传至今,诗书画文化氛围浓厚,民营的公共文化场馆有涂志伟美术馆、翁山诗书画院、涂文安摄影艺术馆,2024年开展了“广东女画家国画展”“广美情谊油画作品展”“见怪不怪艺术展”等11场展览。各类艺术展览发挥了良好的美育和艺术引领作用。

群众文艺活跃,14个文艺社团各具特色,书唐诗社集结社员原创诗词作品出版《书堂风雅集》,书法协会书法志愿者积极参与写春送祝福进万家,采茶戏协会会员创作采茶戏,并带动民间艺术爱好者创编10余个剧本,广东全民才艺大比拼(翁源分赛区)共有18组队伍或者个人参赛,其中花式篮球《动感篮球》和朗诵《永远的九岁》分别获得广东全民才艺大比拼韶关赛区金奖和铜奖。

学生积极传习诗词文化,龙仙中学创办学生龙吟文学社团,编印学生作品《龙吟文学》《尚美诗词》。在基层,文艺创作也在生根发芽,翁城培育乡村少年写诗,创作作品超过2000首,出版《翁城孩子的诗》,并举办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为孩子的诗歌赞颂、传唱。

非遗保护活化传承,守护传统文脉

翁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3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8个,县级项目26个。为更好地将本地非遗活化传承下去,翁源积极创新传承形式,让传统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不断创新传习形式。非遗进校园改变以往项目演绎展示或单向讲授的模式,设计多种以非遗为主题的小游戏或竞赛,将非遗知识融入校园实践课程或社区文体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和群众在体验中了解非遗。将陈璘传说等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以故事讲坛的形式融入文化民俗活动,让群众在视听享受中认识非遗,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非遗展示展销让翁源味道走出家乡。借助春节民间艺术大巡游、三华李节、农民丰收节、龙仙太然公文化节及周陂美食节等开展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展示展销,群众可观看周陂花麦糍、周陂米饺、翁源客家米饼和翁源姜糖等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亦可排队试做、试吃。活动现场的美食香飘四溢,吸引了大量群众游客,通过直播和视频传播到网络。

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类的非遗项目不断创新演绎。最近,在2024年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乡村直播大赛决赛暨广东·翁源兰花会上,翁源非遗《舞鲤鱼》与少儿舞蹈、音乐跨界融合,共同演绎鲤鱼逆流而上跃龙门的生动场景。《舞雄鸡》也改变传统体现雄鸡斗黄鼠狼的主题,创新编排呈现农民收割稻谷、喜庆丰收的农耕生活。省级非遗项目《翁源客家山歌》在年轻传承人的探索下,以合唱、小组唱、对唱等形式创编《客家山歌爱传承》,并在2024韶关市群众艺术花会(民间艺术)上喜获“银奖”。

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可以让广大群众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多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作品和文化遗产成果等将成为文化自信的新亮点和新支撑,让文化的力量源源不断赋能“百千万工程”。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何秋玉 官子瑜

编辑 杨韬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