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潮味”文旅这样出圈

南方日报 南方+

每年的农历新春大年初二,汕头的内海湾绽放千万朵绚丽多彩的烟花,无人机精心描绘出英歌形象、牛肉火锅、红桃粿等极具“潮味”的景象。近日,汕头2025年迎新春大型焰火晚会正式官宣,将于2025年1月30日(正月初二)在珠池港区及对开海面举办,汕头将再次以夜幕作画布,焰火为丹青,开启新一年的汕头故事。

回顾以大型烟火启幕的2024年,汕头的文旅创造了无数个精彩瞬间:丰富的潮汕文化民俗如英歌舞持续走出潮汕、火遍国内外;十多场大型演唱会在汕头体育中心举办;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及汕头白天鹅酒店投入运营,“两大盛会”在此举办;新汕头站投入使用,开行营业列车增加至94趟,为来自天南地北的旅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迎来送往服务……

2024年的文旅市场,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深层次等文旅特点,持续“出圈”,为游客们带来更加具有“潮味”的旅游体验。

▌“非遗+演艺”拓宽文旅新空间

潮汕丰富多彩的传统非遗民俗活动占据了各大媒体平台,各式各样的“营神”盛况与非遗民俗活动让网友们目不暇接。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涌向广东汕头,只为一睹这被誉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的盛景,亲身体验那遍布街头巷尾生动的非遗民俗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8.2万场,同比增长41.5%;举办民俗活动1.8万场,同比增长30.4%;举办展览2.2万场,同比增长20.1%。

在汕头,文旅市场同样依靠着传统节日和深厚的非遗民俗,展现出重文化、跟时代、多样态的特点,为汕头文旅创下一个个亮眼的数字:2024年春节假期共接待游客50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旅游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133.03%;国庆假期,汕头18家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99万人次,同比增长58.43%。

英歌进景区,拓宽非遗文旅新空间。

英歌进景区,拓宽非遗文旅新空间。

在小公园开埠区,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游客换上英歌舞的服饰、画上英歌脸谱,体验最具“潮味”的旅拍。近年来,小公园开埠区已相继获得“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广东省商业示范步行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2024年又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作为“沉浸式”体验潮汕文化的热门景区,小公园主打“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

每逢节假日,英歌舞、潮剧、舞龙、舞狮、二十四节气鼓、龙虾舞等各类潮汕民俗表演在小公园轮番上演。《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非遗进景区,通过技艺展示、展演、体验等活动,增强旅游观光的游客体验感,能够带动当地文旅市场消费,是一种有效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传承方式,也是完善景区服务、丰富游客假期旅游体验的新途径。

“非遗+演艺”丰富小公园文旅生态,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非遗+演艺”丰富小公园文旅生态,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在2024年广东文化和旅游优秀案例评选中,汕头市李家教拳“非遗驿站”作为首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街区文化展演案例脱颖而出,荣获“新锐案例”奖。

据了解,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设立的“非遗驿站”,每逢节假日或每月不定期在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旁开展非遗演出活动,2024年以来已演出40余场,展演内容包括市级非遗李家教拳(新架)武术、英歌舞、舞龙、舞狮、二十四节令鼓、鲤鱼舞等潮汕民俗表演。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为汕头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树立了典范。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等民俗表演的持续“出圈”,极大地推动了“非遗+演艺”文化旅游模式在汕头的蓬勃发展,拓宽了非遗文旅的新空间。各大旅游景区将非遗表演常态化,围绕非遗演艺、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产品形态不断涌现。此外,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街区,通过展演、教学、市集等方式,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日常生活场景与文旅空间。

乡村旅游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性

谈及非遗旅游空间模式,不得不提基于非遗与周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天然契合点所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通过对传统村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非遗空间的挖掘,乡村旅游亦展现出了浓厚的文化性。这种文化性不仅体现在对古老技艺、民俗活动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展示上,更融入游客们的旅游互动和体验之中。

近日,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2024年汕头市“古韵乡村·时光之旅”旅游精品线路,线路涵盖了汕头市内的多个古村落,如金平区的沟南许地、澄海区的前美古村侨文化旅游区、濠江区的凤岗社区等。这些古村落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和历史遗迹,也基于自然资源开发出许多文旅新业态,如民宿、农家乐、美食街、非遗展示区等。

以最近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东湖社区为例,作为一个集建筑美景、文化底蕴、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东湖社区景区以人文底蕴深厚、侨乡特色浓郁、资源禀赋优越为特色,曾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省级古村落等超20个荣誉称号,2023年被列入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

“东湖菊花节”为东湖社区景区提升知名度。南方+记者 陈斐仪 摄

“东湖菊花节”为东湖社区景区提升知名度。南方+记者 陈斐仪 摄

作为“广东省古村落”、汕头的十大“最美侨村”之一,东湖社区近年来利用侨资侨力,挖掘、整理、提升侨村人文景观,兴建学校、牌坊、环村路、文化广场等项目,修缮侨居侨宅,打造出一条供侨胞和游客观光的“侨村线路”。

作为海滨城市,汕头发展滨海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4年9月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强调,要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持续发力做好县域农文旅融合文章,加快形成区域协同、陆海统筹、城乡一体的旅游空间布局。

占据独特的空间领域,南澳的旅游业发展不仅为海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也为乡村旅游的兴起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至2023年间,全县年均接待游客838.5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达到29.4亿元,屡上各类旅游推荐目的地榜单。

近年来,南澳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将乡村酒店(民宿)发展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初步形成了后兰村、云祥村、九溪澳村、走马埔村等民宿集群村落,进一步推动了全岛域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发展。去年9月,2024年首届全国海岛民宿大会在南澳举办,会上揭晓了“全国最受欢迎网红民宿岛”榜单,南澳岛荣登榜单。

南澳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发展民宿集群村落。

南澳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发展民宿集群村落。

而对打造全镇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莲华镇来说,“全域旅游”一直是其所坚持的旅游发展思路。在这十来年间,这一思路为莲华镇乡村旅游的升级迭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许多以“农业+文教+新农村”为开发模式的项目在莲华镇接连落地,这些项目通过有效整合周边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农耕研学,为当地村民创造灵活就业岗位,促进村集体收入有效提升,也给予游客更独特的“潮汕游”体验。

“文商旅体”高地引领消费热潮

一场场演出,成为汕头这座城市吸引游客的“法宝”。随着旅游与各类演出活动的紧密结合日益升温,交通出行、餐饮美食、住宿体验、零售购物等环节纷纷融入其中,共同构建起活力四溢的消费链条,充分展现了文商旅融合的“乘数效应”

位于华侨试验区直管区东海岸塔岗围片区的汕头体育中心,历时3年建成,是粤东目前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体育场馆。自2023年下半年起,汕头开启了“每月至少一场演唱会”的新局面,紧跟演出市场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的大潮。据统计,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汕头迎来了众多知名歌手,共开展了22场次大型营业性演艺活动,累计入场观众超30万人次,入场率达81.27%。

大型体育场馆因其庞大的运营规模和高昂的维护成本,其价值提升需依赖于创新的市场化运作策略。为此,华侨试验区将汕头体育中心的运营策略聚焦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去年底引进专业运营单位——珠江文体,推动该公司落户并组建专业团队,做好后期的场馆管理运营。

珠江文体因地制宜引入多场精彩体育赛事,持续挖掘体育产业,2024年便有8场体育赛事在汕头体育中心举办。同时,华侨试验区联动珠江文体公司,推动8家优质文体公司在直管区落户,赋能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去年3月,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多样化服务项目的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汕头体育中心迈出了向公众全面开放的重要一步。

在华侨试验区这一创新高地上,文商旅体产业蓬勃兴起,也给会展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11月,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在汕头成功举办。作为“两大盛会”的主会场——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及其配套的汕头白天鹅酒店,成为潮人了解汕头新风貌的重要窗口。

 “文商旅体”新高地引领消费。

“文商旅体”新高地引领消费。

有了全新的会展平台加持,2024年,汕头各行业展会纷纷迎来提档升级。在会展经济的带动下,纺织服装、数字经济、健康医疗、特色美食等传统与新兴领域的展会热度不减:2024潮汕(国际)食品展览会、澄海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等会议、展览相继举办。

去年新落地的汕头白天鹅酒店,不仅填补了粤东地区民族品牌高端酒店的空白,也为即将在侨乡相聚的潮人们提供了一个归乡新去处。它在打造全服务型商务酒店与传承创新侨乡文化方面双管齐下。

一方面,汕头白天鹅为会展经济、产业经济等相关客群提供高品质的文商旅综合服务体验,包括一站式专业会务服务体系,如政务接待、商务论坛、新品发布、庆典宴会等;另一方面,酒店在建筑设计和细节中,充分体现了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进一步突显了潮汕韵味和特区魅力,成功打造出海岸线上的标志性酒店建筑。

■记者观察

交旅融合助益“快进慢游”

9月20日,新汕头站正式启用。根据规划,新建汕头站北接漳汕铁路,南连汕汕铁路、广澳港区铁路、汕普城际、粤东城际,西联既有梅汕铁路,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并预留地铁,与城市公共交通及汽车运输为一体,各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这意味着,汕头将与周边城市及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加速汇聚,这也为汕头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全年,汕头站年度迎送旅客总量达964万人次,其中发送旅客数达到了486万人次,同比增长6.6%;到达旅客数为478万人次,同比增长8.3%。自新汕头站启用以来,累计发送旅客13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8%,到达旅客为129万人次。车站单日到发旅客最高峰达到6.7万人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完善交通枢纽布局,提升快速运输通达能力,实现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厦漳泉、赣南、闽西等地区主要城市2.5小时通达,都市圈内部半小时通达。

都市圈内部半小时通达的实现,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在汕头及其周边城市的游览。去年暑假,粤东旅游联盟发布了8天全境之旅路线,旨在让游客畅游粤东五市(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深度体验五市的风土人情。各大旅行社以此为基础,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和客群,灵活调整旅游天数和行程玩法。

以“华东五市”为灵感,这个成立于2022年、融合了五市旅游资源的粤东旅游联盟,旨在形成旅游联盟内部的5个城市在资源上相互支持、日常客源的互推互送的关系。

除了跨区域的高效高铁路网,在市内,汕头持续畅通毛细血管,深入推动交旅融合,不断挖掘交通的文旅潜能。更快地通达,更慢地游玩,主打“慢生活”的汕头迎来了“快进慢游”的新机遇

入围广东省“交旅融合发展”十佳案例和最美自驾精品路线的省道S336汕头南澳段,为南澳乃至汕头文旅产业打造了一张特色名片;广场轮渡“启勉”号专线在节假日增加日间、夜间航次,邀请潮剧演员上船表演潮剧经典唱段,让游客边搭乘轮渡游内海湾、边品味潮剧;集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公交线路——汕头文旅专线,融合了美食推荐、英歌舞表演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更丰富的游览体验。

一方面,得益于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汕头市的旅游资源得以更加便捷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的旅游项目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在此背景下,“公路游汕头”“水上游汕头”等交旅融合的方式不断涌现,展现出汕头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南方+记者 陈斐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