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建庭
“要坚决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廓清思想迷雾,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定不移,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手软或半途而废,都将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猛药去疴、除恶务尽,成雷霆万钧之势,极大振奋了党心民心。
然而,社会上也不时出现一些杂音、噪音。这些错误认识,不管是出于认识浅薄还是别有用心,都会混淆视听,干扰反腐大业。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予以驳斥。
一是“官不聊生论”。
一些人认为,反腐败让干部变得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不愿意干事了,鼓吹“官不聊生”“为官不易”“当官不为”。
这种观点十分错误。
假设有干部在反腐面前玩起花样,或者很不适应对腐败的高压环境,整天松松垮垮、拖拖沓沓、得过且过混日子,那只能说明这类干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或者说有的本身已经腐败变质。
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岂可将清官、能官与庸官、贪官混为一谈?随便问问身边的老百姓,又有几个认为“官不聊生”了?
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在风清气正的创业干事环境中,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本来就应是干部的常态;管住嘴、管住手,从来都不是对干部的苛求。
二是“影响发展论”。
一些人认为,反腐败打击面过大,导致消费需求萎缩,甚至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反腐败力度加大扯在一起。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这些论调是对反腐败与推进改革、加快发展关系的曲解,也是对反腐败价值目标的否定,更是一些既得利益者混淆是非、妄图继续钱权交易的借口。
事实一再证明,一个地方贪腐越厉害,公平竞争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就很难激发活力,老百姓的利益受损也最大。
反腐败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相反还是助推器,因为它斩断了政商之间不正当利益的输送渠道,挤掉了“消费泡沫”,释放了真正的内需,压缩了寻租空间,优化了发展环境,使市场机制、创新驱动进一步凸显,将经济运行推上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轨道。
三是“越反越腐论”。
一些人认为,反腐败虽然战果累累,落马官员数量居高不下,但反腐攻势再猛也挡不住腐败的严重,甚至声称会越反越腐。
这是一种错误甚至危险的思想。
近年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措施更加得力,一批贪官相继“落马”,而且还“拔出萝卜带出泥”,与之相关联的腐败分子也被依法惩办,群众对此拍手称快。从结果看,落马官员数量上是有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腐败现象在增加,腐败官员在增多。
凡腐必反,除恶务尽,贪腐分子当然应该有多少查多少。
而随着反腐败机制创新、力度加大,越来越多自以为隐藏得深、安全感强的腐败分子纷纷现形,全社会、全方位的权力监督机制和事后严惩措施正在不断完善,贪官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越反越腐”的说法于理不通,于情不符。
四是“权力斗争论”。
一些人认为,反腐败是权力斗争的表现,是打压对手的政治手段。
毫无疑问,这是把严肃的反腐败斗争庸俗化为极为荒谬的阴谋论。
纵观中外历史,执政党内部的严重腐败是最危险的因素,甚至是致命因素。即使是先进的政党,如果不能采取得力措施全面从严治党,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也会失去人心,最终丧失执政地位。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根本上是为了解决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
“无论职务有多高、影响有多大,只要违反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这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
腐败问题是大问题,是大病、重病、顽疾,必须大治、重医、用猛药。
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和传播这些错误认识,正说明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碰到了腐败分子的痛处,其目的就是希望调整当前出重拳、下猛药、强力反腐的方针政策,让正在拧紧的作风建设发条松下来、正在前行的反腐败战车停下来。
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定力,认清反腐败的重要性、艰巨性,及时澄清、坚决破除错误认识,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