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南方日报 南方+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什么?在梅州眼里,是一个历史机遇、一件头等大事、一套集成式改革、一项全社会行动;在群众心里,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工程。

产业旺了、镇村美了、腰包鼓了……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在客都大地持续上演。近年来,梅州坚持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兴产业、优环境、抓改革、强服务,推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当前,“百千万工程”进入第三个年头,梅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统筹县镇村三大层级、党政企业社会三大力量、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深入实施五大重点区域建设攻坚行动,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强县

坚持产业为要做强县域经济

2024年12月4日,平远县人民政府与大有国联京投有限公司签订平远县绿色钙基产业园合作协议;12月6日,梅县区举行氢能设备生产制造及延伸产品出口项目和金柚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活动;12月27日,广东恒艺服饰公司产业转移项目启动仪式在梅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临近年末,梅州各县(市、区)铆足干劲全力冲刺全年收官战,项目签约、落地、投产等消息此起彼伏。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为要、项目为王。近年来,梅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出台产业发展“一县一策”工作方案,支持每个县(市、区)培育壮大1—2个优势主导产业。同时,实施“四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扩增量、挖潜量、提质量,加快构建县域产业集群,推动县域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

在丰顺产业园,车辆往来穿梭,机械运转不息,产业发展生机勃勃,电子电声、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绿色饲料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加速形成。

近年来,丰顺县用好“苏区+湾区”政策叠加效应,通过建强产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等实打实的举措,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吸引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园区。

精密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立讯精密子公司立讯智造产能落地园区以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公司计划启用二期工程,增设汽车线束等生产线,预计年底用工人数超1600人。”该公司行政主管赵建设介绍。

2024年1月至11月,丰顺产业园工业总产值91.75亿元,同比增长24.81%;规上产值82.13亿元,同比增长15.98%,将成为梅州为数不多的晋级百亿级的园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强县域经济方面,梅州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一把手”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聚能成势。

“平远一方面全员化招商,坚持‘一把手’带头抓招商引资,制定任务安排表,明确各镇各单位招商引资年度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坚持专业化招商,重新组建驻广州、驻深圳、新材料、远岭科技园4支专职专业化招商队伍,分别下达年度招商任务。”平远县招商和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姚秋文说。

平远全力以赴拼经济、铆足干劲促发展,连续获评招商引资“红旗项目”单位。图为平远高新区。  通讯员 袁志鹏 供图

平远全力以赴拼经济、铆足干劲促发展,连续获评招商引资“红旗项目”单位。图为平远高新区。  通讯员 袁志鹏 供图

通过全员化招商、专业化招商“双轮驱动”,平远县2024年前三季度共签约市纳统项目23个,计划投资额50.25亿元,提前完成全年KPI。这一亮眼数据,折射的正是梅州全市上下一心抓招商、拼项目、促发展的生动写照。

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梅州共纳统招商引资项目260个,计划投资额560.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09.52亿元,“大招商”“招好商”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系列组合拳之下,过去一年,梅州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全市过半县(市、区)GDP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百亿元以下县全面清零。

展望新的一年,梅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县域产业提升工程,坚持“一把手”招商,力促产业、企业、园区提质增效,力争全年招引项目计划投资额630亿元(实际投入12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以上县过半。

>>>促镇

坚持典型引路建设美丽圩镇

“古镇升级改造后,我们生意更好了,周末每天能卖上千元。”在梅县区松口圩镇开店4年,李玉亲眼见证了古街焕新的整个过程,“以前看起来很破旧,现在修旧如旧,看起来更有韵味,很多游客来打卡。”

松口镇,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有“自古松口不认州”的历史地位和“客侨第一镇”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梅县区以松口镇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为契机,围绕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高标准推进松口古镇保护开发,开展村庄建设、美丽圩镇建设、古镇核心区复原“三大行动”,分步实施14项总投资11.43亿元的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古街的“三线”治理工作是一大难题。如何推进?松口镇通过党委统揽、整线成片、多方联动、建管并重的“四突出”组合拳,点上突破、面上发力、串珠成链,持续美化“天际线”。在维持松口古镇原有风貌基础上,将电网改造融入古镇元素,率先打造整线(成片)标准化治理的“松口方案”。

如今,行至松口古街,外立面焕然一新,“三线”不再杂乱,松口印象酒店建成开业,千年古镇正焕发新的发展活力。

实施“百千万工程”,镇街是连通县域与乡村的关键节点。梅州坚持典型引路,以32个典型镇建设为抓手,“一镇一主题”规划建设,推动首批典型镇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在32个典型镇中,涌现出松口古镇、黄槐军旅特色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为梅州推动镇街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示范案例。

黄槐镇聚焦红色文化、国防教育、农业产业,打造红绿黄“三色经济”。  通讯员 黄伟金 供图

黄槐镇聚焦红色文化、国防教育、农业产业,打造红绿黄“三色经济”。  通讯员 黄伟金 供图

“一年时间,变化太大了。我在黄槐居住了几十年,没有任何一年像这一年变化这么大。”站在位于兴宁市黄槐圩镇三岔路口的家门口,曾伯的左手边一条街,统一规划的“客家风貌”房屋外立面,让街道焕然一新、独具风味;右手边一条街,“马卡龙”色彩的广告招牌点缀在灰黄相间的“军旅”风貌街道,独具风情。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兴宁市黄槐镇曾是有名的“煤炭小镇”,一度被称为“小香港”。但长期的资源开发也让小镇“伤痕累累”,建筑披上黑色“外衣”。

入选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后,黄槐镇积极对接省旅控集团、省城规院、中铁广投等单位,依托国防教育基地做好规划文章,新增规划“一路一街一园三区”,围绕军旅主题重构圩镇空间形态,加强军旅风貌整体打造。

仅仅一年,昔日的“煤炭小镇”逐渐蝶变成“绿美军旅小镇”。当前,黄槐镇正扎实推进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一期项目,加快打造典型镇特色新标杆。

“待国防教育基地投入使用,黄槐镇配套的军旅商业街区、产业社区等打造完成后,将会对镇域旅游产业、商贸经济产生带动拉升作用。期待黄槐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飞跃。”黄槐镇党委书记黄勇华说。

在典型引路之下,坚持同步推进风貌管控与业态提升的生动实践还在梅州各镇持续进行中。新的一年,梅州将着力推动圩镇建设“十字街”,完善服务圈、商业圈、生活圈,不断提升圩镇节点功能,全力打造高品质美丽圩镇。

>>>带村

坚持示范带动打造和美乡村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随着“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激活乡村资源成为了迫切需求。

梅州广阔的农村大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让短板变“潜力板”,梅州坚持党建引领,建机制、强保障、谋创新,盘活乡村“沉睡”资源、资产、资金,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看产业,产业振兴靠平台。五华以“强镇富村公司”为抓手做大“蛋糕”,打破了各村“单打独斗”的局面,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各村“握指成拳”发展。

与传统的合作社相比,国企“强镇富村公司”由专业能人运营,不仅专业度更高,资本也更加厚实,运营更加规范,正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探索。

为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质化发展,“强镇富村公司”围绕地域特色、业态分布、资源状况,提前分类制定发展计划,形成“各有优势、各具特色、错位互补”的发展局面。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为了推动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同频共振、蓬勃发展,梅州各地以“产业村长”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强村、经济强村。

2020年,郑旅达从外地返乡,并于2023年7月被聘为大埔县“产业村长”。彼时,他集约流转了高陂镇坪溪村集体土地1150亩,进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水稻种植。

“产业村长”郑旅达(左)和村民交流水稻长势情况。  通讯员 罗文燕 供图

“产业村长”郑旅达(左)和村民交流水稻长势情况。  通讯员 罗文燕 供图

“农业生产一定要提高效率。”作为“农二代”,郑旅达十分清楚家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前种植稻谷都是手工育秧播种,效率不高。”他举了一个例子,收割环节,4亩田10个人一天都割不完,但用一台收割机20分钟左右就能割完。

为此,郑旅达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新型的农耕机器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开展作业。他购买了育苗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还自学农业无人机,并通过培训获取证书。此外,他对坪溪及周边村落投资560万元,建成1座小型大米加工厂,从粮食烘干、加工到包装,实现自动化生产,可日产大米10吨,日烘干能力24吨。

如今,郑旅达的种植基地惠及坪溪、古东两村村民700多户约3000人,每年每亩土地可增加400元租金收入。

在广阔的田间地头,作为农业产业带头人,“产业村长”利用自身资金、项目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将资金、人员、技术等资源要素引入农村,发展壮大所属村特色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以一村之变带动全域蝶变,梅州正抓住产业基础做强做大、人居环境美化提升等关键重点,不断为乡村振兴找出新路子,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一线实践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美梅州建设

梅州,因林而名,因林而兴。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先民逐山而居、以启山林。梅州人民自觉传承“植树造林、爱林护林”优良传统,坚决守护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

近年来,梅州深入实施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持续开展“廿林添绿”等行动,引导全民扩绿兴绿护绿,奋力建设“四时常绿、处处皆绿”的美丽家园,打造美丽中国的梅州样板。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67%,居全省第一。

前不久,2024年“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总决赛举行。经过北部生态发展区5进2的激烈角逐,梅州市梅江区最终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全省十强。

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梅江区的着力点之一在县镇村。近年来,梅江区以县镇村绿化为发力点,通过三级联动,坚持重点突破,开展重点区域、示范路段绿化提质,精细化打造城市微景观,构筑高颜值生态空间。

为广泛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县镇村绿化的积极性,2024年以来,梅江区全面开展“我为梅江种棵树”系列行动。在各镇(街),各地利用横幅、发放倡议书等大力宣传植树绿化,积极营造“全民参与、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带头植绿、带头护绿,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美化绿化。

清凉山郊野公园位于梅州城区南郊,是全省唯一市级郊野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56.76平方公里,距离中心城区不到4公里,园内“绿色”“红色”“古色”资源串珠成链,是市民群众走进森林、共享生态的绿野之洲。公园内的泮坑旅游风景区,素有“梅南胜境”的美誉。

梅州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图为清凉山郊野公园。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图为清凉山郊野公园。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近年来,梅江区紧扣“清凉山上纳清凉”理念,依循“1+5+N”思路雕琢公园风貌。生态维度上,实施2153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山上补植火力楠、红苞木超1.5万株,热门路线添植枫树、梅花超2万株,联动市民自发栽植2300余株,林分与林相焕然一新。打通“便民路”,落成生态停车场,打造“枫林瀑”等打卡点,铺就客家文化长廊、各类登山步道超35公里,绿道文脉交织贯通。

梅江区的实践,正是梅州市逐绿向美的缩影。

梅州市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种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谋划实施“国储林+林下经济”、山木林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发展油茶、南药、竹木等产业,打造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业态,让绿色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林业产业是美丽产业也是朝阳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林业产业低碳环保、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市场潜力大。梅州是森林大市、林业大市,全市林地面积近12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7000多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梅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向山进军、以林致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等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预计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250亿元。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魏丽文 陈泽铭

编辑 罗蔚然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