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中国共产党韶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去年以来,韶关坚决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改变韶关面貌的重大战略,以头号力度、头号干劲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数据显示,去年韶关全市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
今年“百千万工程”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时刻。报告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都要有新突破,都要见到标志性成果。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劲干劲,付出更大的艰辛与努力。
回顾2024
韶关“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2024年以来,韶关市委、市政府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县域富市战略,全力推进平台攻坚、美丽城乡攻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大抓县域产业发展,纵深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1+6”平台,市级主平台新签约引进项目101个,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6个特色产业园新签约工业项目85个、新投产项目53个,南雄园、乳源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全市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镇村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种养业,镇(街)新增超500万元入库纳统产业项目388个,1205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以上、平均49.4万元。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5391人。
——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同步培育建设30个典型镇、160个典型村,管控提升4万余栋农房风貌,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上榜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统筹抓好典型镇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典型镇村共谋划项目1896个、完成投资70亿元,整治提升农房风貌4万余栋,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9%。
——坚持以“一清单两图两表两平台”为指引,实施“十业千亿”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工程,推动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位列全省第一,镇(街)新增投资超500万元入库纳统产业项目388个,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新增营业额2.81亿元。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一年来,我们坚持一项一项研究部署重点关键工作,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每月调度推进;我们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狠抓落实,遇到困难问题,领导干部带头落实“不能说不行、要说怎么办”工作要求,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示范带动全市上下攻坚克难、担当作为。
展望2025
在“百千万工程”上破难题、求实效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重要节点目标的关键之年。展望2025年,报告提出,韶关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城乡建设这个基础、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推动“百千万工程”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县域才能强起来,乡村才能旺起来。要加快打造县域支柱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挥好园区平台引领作用,健全园区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支持乐昌碳中和装备、南雄绿色植保、仁化资源循环利用、始兴电子信息、翁源创新原料药、新丰汽车零部件和低空经济、乳源先进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错位协同、集聚发展。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要把培育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镇域功能定位,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让镇域经济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要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充分发挥全市21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5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用好“一清单两图两表两平台”,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食用菌、茶叶、兰花、特色畜禽等高附加值种养业,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一产”变“二产”变“三产”,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持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统筹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提升县城建设品质,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严禁新增违法建设,推动老旧小区和管网改造,修旧如旧做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健全商业、文化、体育、休闲等功能,打造有人情味、烟火气、现代感的城市街区。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供给,突出办好县城中学和医院,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问题,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狠抓典型镇村培育,加快推进“一带五环”高质量发展区建设,优化乡村布局,以点带面统筹抓好农村“三大革命”、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美丽圩镇,推进乐昌市坪石镇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加强省际边界地区村庄、路域、河道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山水城乡画卷。
——持续打好深化改革“组合拳”。聚焦“放活”权限,深化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统筹推进职权下放、资源下沉,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聚焦“盘活”资源,全面梳理盘点县镇村的老矿山、老林场、老办公楼、废弃厂房、集体山塘、闲置校舍、农房等资源资产,分类制定盘活利用措施,腾出空间用来发展小微工业、餐饮、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等产业,让“资产包袱”变“资源财富”。
聚焦“激活”要素,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稳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域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促进金融下沉县镇村。
聚焦“搞活”市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持续深化国资国企、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公平竞争、市场准入、标准体系等基础制度规则,坚决消除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市场壁垒;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做好“暖企行动”,有效解决拖欠企业账款等问题,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用好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对企业提出的困难和诉求,只要不违法不违规,就不能说不行、要说怎么办,让企业和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一步发动帮扶力量,积极向省直纵向帮扶单位争取更多政策指导和资金资源支持,完善莞韶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推动更多“反向飞地”项目落地实施;依托“双百行动”,做好第二批校地结对共建。进一步发动企业力量,深化“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发挥重点建筑业央企助力作用,引导更多国企、民企与地方开展更深层次的对接合作。进一步发动群众力量,提高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投身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策划:蒋才虎 谢辉
采写:南方+记者 范永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