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员:喜“新”不厌“旧”,提速改造传统产业

南方评论
+订阅

——四论抓好工农业生产、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 | 南方日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必须坚持喜“新”不厌“旧”,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一般生产技术较为成熟,产品市场广、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着压舱石作用。广东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产业体量大、占比高、发展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依靠“三来一补”“前店后厂”模式,大力发展家电、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传统加工制造业,“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造就了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时至今日,传统产业仍然是广东经济稳定运行的底盘,在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有6个属传统产业范畴;在产量居全国第一的约160种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也来自于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广东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其转型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关于传统产业发展,一方面要自信,深刻认识“传统”不等同于“低端”,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事实上,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看似“旧”的传统产业,正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要自强,正视其中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领域竞争过度等问题。这就需要因地制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优势领域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近年来,广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不断提高广东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从印发实施《广东省新形势下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若干措施》,到连续发布推动食品工业提质升级、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文件,再到出台政策分门别类推动消费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以“链式改造”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场景。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创新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扩大、使用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到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并与之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全面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例如,有的纺织企业利用新技术开发出了可自然降解的醋酸面料,同时以数字化技术推动印染工艺转型,既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也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看到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与高质量发展目标、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提速改造传统产业,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努力补齐传统产业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短板,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瞄准高端化,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国际国内知名产品品牌,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瞄准智能化,推动设备自动化和数字化,积极开发AI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工业互联网、智慧车间、智慧仓储等方式实现制造业各环节智能化转型。瞄准绿色化,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健全绿色制造与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制造环保标准,打造绿色工厂与绿色供应链,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逐绿向新”。

当前,广东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提速改造传统产业对于筑牢制造业基本盘、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定能激发传统产业新动能,催生传统产业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向上向强,为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基底。

编辑 傅倩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