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励行莞城” 馆校共建课程阶段研讨交流活动顺利举行,这也是对近三个月馆校共建课程的阶段性复盘和总结,除了总结优秀做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共同推动课程迈向新台阶。
事实上,发展的进程总是展现出惊人的巧合与呼应。2024年9月29日,“励行莞城”馆校共建课程举行签约启动仪式,就在该项目正式启航短短一个月之后,2024年11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协同16个部门重磅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励行莞城”项目恰似先行的探索者,提前布局,精准卡位,与国家宏观战略导向不谋而合。
目前,“励行莞城”馆校共建课程项目在优化教育生态、创新育人方式和增进亲子感情等诸多维度持续深耕,向着构建更为紧密、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大步迈进。那么,项目共建课程又有哪些独特的创新模式,在课程设计上有哪些亮点,如何保障实施策略和效果的统一性,目前取得了哪些明显的实施效果呢?
共 识
“励” 有激励、劝勉、磨炼之意,“行” 代表行动、实践、行走。 “励行” 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奋进地去实践、去行动的态度。“励行莞城”的取名有何深意?
“‘励行莞城’在本质上更是旨在彰显面向未来的教育与莞城区域共建共享的理念。” 提及将其取名为“励行莞城”的初衷,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罗羽表示,此次馆校合作项目乃是立足于行走、实践、探究、合作这四大关键词而全面展开。“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性学习’方面着力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
“励行莞城”研学护照
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着重强调了坚持“五育”并举,全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并且围绕育人多维度展开阐述,涵盖深化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以及协同等各方面育人途径,旨在全方位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五育融合”,借助莞城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各类场馆资源,通过“励行莞城”课程共建,莞城以馆校联手为实现路径,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探究学习体验与实践机遇。
“励行莞城”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体系设计
课程无疑是推动场馆共建落地的关键一环。在以往馆校共建课程实践过程中,通常会暴露出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双方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容易出现不一致,课程目标容易模糊不清,难以精准发力。又如,课程内容整合存在难点,场馆资源相对零散,如何将场馆丰富多元但碎片化的知识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避免生硬拼凑,是双方共建的挑战。
回看发展历程,“励行莞城”馆校共建项目也经历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早在2018年3月,莞城就重点推出“构建‘两馆一厅’美育特色实践课程”项目,将美育工作纳入街道教育年度工作重点。
“教育和文化是莞城的核心竞争力。”东莞莞城中心小学副校长邹官民说,从“两馆一厅”美育课程至“励行莞城”馆校共建课程,既是“学在莞城”课程的迭代与升级,更是新时期实现课程育人蓝图到学校育人“施工图”的转化。
谈到对“励行莞城”内涵和实施的理解,邹官民说:“要致力于让课程方案成为学校全员参与的成果,建立学校全体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社区协同参与课程规划的机制,凝聚广泛的课程规划共识和资源。”
共 建
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莞城学校与相关场馆双方都积极行动起来,依据课程总方案里关于课程实施的细致分工安排,教育管理中心、共建场馆以及共建学校各自肩负起不同层面的关键职责,三方联动,共同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添砖加瓦。
“励行莞城”建立广泛的馆校联盟
在学校层面,课程实施和组织保障环环相扣,莞城9所学校均迅速组建起课程领导小组,各校充分考量学校各自的办学理念、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师资配置等实际状况,精心制定专属的 “一校一案”。
在这当中,莞城建设小学率先成立课程领导小组,搭建课程研发与实施团队。学校紧密围绕学校 “立美” 这一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全方位构建“立美少年莞邑行”课程体系,巧妙地将课程总方案涵盖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校本课程框架之中。不仅如此,学校还配套出台亲子研学一览表,详细规划课程进校的月份安排,整个方案细致入微、条理清晰,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为后续课程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标区域共建课程探索新径,莞城实验小学团队一直思考三点:通过馆校共建实现学科融合,持续优化智行小主人课程设计,在“励行莞城”课程中彰显学校自身的智行小主人课程特色。对此,这次学校结合“励行莞城”项目灵活提出校本化的“智行研学”本馆校校共建课程,这是对学校实施多年,积累丰富经验的“智行小主人”课程的升级。
莞城实验小学“智行研学”课程实施
如何保持学校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将博物馆、展览、文化遗址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怎样巧妙嵌入学科教学进度?莞城中心小学更是按照设计了一整套课程系统,根据学习类型、探究深度和参与主体的不同,设计了“亲子”体验课程、学科实践课程和项目研学课程,每个课程类别又与展馆资源融合交叉,使得馆校资源整合得以高效实施。
莞城中心小学“励行莞城”馆校共建课程
而在展馆层面,课程正式启动后,12家共建场馆迅速行动,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场馆资源、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研学任务单,通过研学任务单的设计与驱动,经场馆、教管、学校三方审核后,提供给学生使用。正是有了研学单的驱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设计形式上,各展馆各显神通。东莞图书馆少儿分馆设计的研学任务单四大任务由浅入深,提供多种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开展研学,尊重学生自主的同时提高了家庭参与的积极性。
东莞图书馆少儿分馆研学护照
东莞科学馆别出心裁,对丰富的场馆资源设计了多份分层分级分主题的学习任务单,还创新推出家长配套使用的监护人指南,让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增进了亲子关系。
东莞科学馆研学任务单
莞城美术馆的研学单色彩搭配高级,内容引人入胜,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莞城美术馆制定项目任务学习清单
共 享
“这一举措从一开始就深度践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 ‘教联体’ 理念。”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刘泉先告诉记者,“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师生、家长们,通过各种方式深入探寻本地文化,在传承和弘扬莞城文化的道路上积极作为,身体力行地传播文化瑰宝。”
莞城实验小学505班莫斐然的岭南美术馆之行,就给她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在那里,我细细观赏了尹秋生先生的篆刻作品,每一刀一笔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透露出浓厚的艺术气息。尹先生的耐心与技巧,让我敬佩不已。而越界展区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里陈列的作品充满了创意与新颖的视角,是新一代艺术家们独特见解的展现。我在展区中流连忘返,沉醉于艺术的海洋中。”她告诉记者。
在莫斐然同学看来,“励行莞城”不仅仅是一场研学活动,它更像是一座灯塔,指引她去发现莞城更多的美好。“我渴望成为一名莞城文化的传播者,像探险家一样,去挖掘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宝藏,让莞城文化走出历史的长廊,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被更多人知晓和欣赏。”
莞城建设小学三(10)班徐艺桓家长覃芬芬陪孩子深度研学了可园、莞城美术馆,与以往游玩打卡不同,带着探究学习的任务驱动,让她和孩子都很有满足感:“可园之美,美在结构,也美在家韵的传承;美术馆之美,美在内涵,也美在历史的沉淀。很开心作为家长参与到这样精神与品质的双重洗礼的亲子研学活动中来。美不止在口口相传,不止在单向的教导式传输,美更在切身体验。”
在构建深度的亲子沟通、培养默契与信任和形成珍贵的共同回忆上,“励行莞城”也为一个个家庭带来新的惊喜。
“‘励行莞城’让我的周末不再无聊,我和妈妈的感情也越来越好啦。”谈及参加项目学习,莞城步步高小学五(1)班黄墨利坦言,“现在,我和妈妈每个星期都会计划下一次要去哪个场馆。妈妈还让我自己规划周末,这样一来,我的规划能力和交朋友的能力都变强,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快乐。”
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家长刘利英告诉记者,“励行莞城”活动让她和孩子的关系紧密起来,增进了亲子感情,在高质量的陪伴中提家庭教育质量。“希望这种全方面、多渠道育人的活动能继续延展,让它成为家长高质量陪伴孩子一种习惯。”
数据显示,近三个月时间,莞城9所小学开展了27场集体研学活动,覆盖全学科,6903名学生和440名教师参与课程。亲子研学参与学生数达4180人,总体满意度为97.66%。
“通过课程的开展,我们收到了很多家长的反馈。学期结束,我们计划将收集到的家长反馈以学校、场馆为单位打包共享,更好地推进课程的实施。”莞城教育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家长的反馈证明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孩子的感受,他们的感受都写在了研学护照中,我们应好好利用研学护照,发现孩子的成长,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共 治
目前,对于“励行莞城”馆校共建课程的未来,各方都充满了期待。与此同时,为了助力这一项目迈向更高的台阶,各方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纷纷提出一系列新的策略,力求为课程持续进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励行莞城” 馆校共建课程阶段研讨交流活动
“丰富课程资源是关键。整合各场馆资源,根据学校需求配备更多优质资源供学生学习,将为课程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设计更多优质研学任务单。”莞城教育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场馆的志愿者、导师走进学校,孩子们对此非常期待。”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场馆和学校对学生研学活动开展评价,教管中心完善评价体系,学校将把“励行莞城” 评价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发挥评价驱动作用,将推动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
“接下来,还将联合学校继续深化开展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成果分享和激励评价等工作,做好课程案例总结和交流,更好地推动‘励行莞城’馆校共建课程实施。”东莞图书馆少儿分馆主任周崇弘表示。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朱柏霖认为,“励行莞城”馆校共建课程是一个富有创意和实践价值的项目,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实施过程严谨有序。他认为,接下来要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馆校合作能力,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希望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让这个课程体系能够成为东莞教育乃至‘教联体’合作模式的一张亮丽名片。”朱柏霖说。
南方+记者 王慧 林群贤
供图:东莞莞城教育管理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