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医疗丨成功攻克超巨型腹壁疝,重获平坦腹部

广东医附属东莞一院
+订阅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在梁锐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完成了一例极具挑战性的超巨型腹壁疝IPOM手术(腹腔内补片修补术),为患者黄女士(化名)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再次彰显了我院在腹壁疝治疗领域的高超医术和专业水平。

病例分享

58岁的黄女士(化名),两年前因左腹股沟疝接受了开放手术,一年多前出现左下腹包块,逐渐增大,坠胀不适,每次站立、咳嗽或者稍微用力时,左下腹部就会鼓起一个巨大的包块,就像一个沉重的负担时刻伴随着患者。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寻求治疗,但由于腹壁疝巨大、病情复杂,接诊医院都表示治疗难度极大,这让患者几乎陷入绝望。后来,患者经人介绍来到我院问诊。

精心策划,精准施治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梁锐教授团队高度重视。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发现黄女士的腹壁缺损达到了惊人的20cm*15cm,疝囊直径接近30cm,属于超巨型的腹壁疝。

在制定手术方案的过程中,考虑到腹壁疝巨大(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比>20%),医疗团队进行了深入讨论,确保每个细节。想象一下,这个疝气就像是肚子里藏着一个大气球,占据了本不该属于它的空间。

为防止疝内容物还纳、修补后发生腹腔高压甚至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以及减少损伤,团队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术前给肚子“扩容”。就像我们在搬家前,会先把新家的空间整理得宽敞一些,以便更好地安置家具一样。

在手术前7-10天,用一种叫做“人工渐进性气腹(PPP)”的方法,给肚子慢慢“打气”。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在玩一个有趣的“吹气游戏”。医生会在肚子上放一根细细的小管子,然后通过这根管子,每天分两次往肚子里加一些空气。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在给气球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每次只加200毫升的空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加“吹气”的量,每次加300毫升的空气。

而且,为了让肚子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医生们还会让患者参与进来,让他们多吹吹气球。这不仅可以让肚子更加柔软和灵活,还可以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正在为手术做出积极的努力。

使用PPP腹腔扩容前后的影像学变化

PPP前

PPP后

PPP前

PPP后

注:PPP——人工渐进性气腹法

精湛技艺,化险为夷

手术当天,在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梁锐教授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技术,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个手术步骤。利用疝囊立体缝合的方法,将巨大疝囊逐步缩小,最终成功关闭疝囊,并精确修补腹壁缺损。整个手术过程紧张而有序,手术历时2.5小时,术中出血控制在20ml以内,手术顺利完成,展现了团队的高超技艺。

 术后护理:细心照料,快速康复 

术后,B9区护理团队立即投入到对黄女士的精心护理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愈合情况,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黄女士恢复迅速,术后第二天即恢复胃肠功能,手术伤口一期愈合,术后第8天顺利出院。

患者心声:重获轻松,感恩团队  

出院当天,黄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感慨道:感觉到这一年我从未有过的轻松,感谢梁锐教授团队为我解决一年多的顽疾。

这一成功案例的背后,是我院多年来在腹壁疝治疗领域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的结果。我院一直致力于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培养专业医疗人才,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的腹壁疝治疗团队。同时,我院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 敬佑生命”的服务理念,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出发,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此次巨大腹壁疝手术的成功完成,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健康的希望,也为广大腹壁疝患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治疗范例。相信在我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的患者能够摆脱腹壁疝的困扰,重获健康。

科普小贴士

01 巨大腹壁疝与腹腔扩容

各类腹部手术以后由于切口愈合不良或者肥胖等病因,造成腹壁肌肉筋膜层的薄弱缺损,形成腹壁疝,久而久之,在腹腔压力的作用下,缺损会越来越大,大量的腹腔脏器通过该薄弱缺损区脱出,形成肠管及腹内脏器组织卡压嵌顿,严重时导致肠梗阻肠坏死,威胁生命。形象点比喻,人体腹壁就像一件衣服,腹壁切口疝就是衣服上有个破口,越撕越大。脱出的疝内容物称为第二腹腔,相当于原来有一个客厅(正常腹腔),现在又多了一个客房(第二腹腔)。如果客房体积大于客厅的15%,医学上称为腹腔功能丧失(Loss of domain)。

02 何时需要腹腔扩容?

腹壁修复重建,相当于将客房的人赶回客厅,但是此时的客厅已无法承载原来的人,勉强挤压会出现腹腔高压,到时谁都无法生存。如果在术前7-10天开始行人工渐进性气腹(PPP)进行腹腔扩容,增加了腹腔的容量,相当于将客厅扩大,能容纳更多的人,为手术时疝内容物的回纳提供了安全的保障。梁锐教授解释道:这种术前腹腔扩容相对安全,可有效扩容,扩容后还能自动还纳疝内容物以及减少手术时关闭疝囊的张力,同时又避免了术后腹腔高压甚至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

专家介绍

梁锐

中共党员,医院党委委员、胃肠外科主任、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卫健委普通外科内镜医师培训导师、广东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

个人简介:

1998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属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至2006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工作,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普外科副主任,带领科室发展成为省重点专科,普外科作为重要学科组成的肿瘤学科建设成国家重点学科。2022年通过广东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带领普通外科评为2022年东莞市临床重点专科,胃肠外科评为院重点建设专科。从医二十余年,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专科疾病。贯彻术后快速康复的理念,规范开展胃肠肿瘤诊治的全程管理。

学术任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组委员、中国研究性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肝胆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委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深圳市抗癌协会胰腺专委会常委等学术职务。

业绩成果:

曾获“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大连医科大学首批英才工程后备人才培育计划(第一层次)”等人才称号。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教育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注册专利2项。发表专著3本,发表手术录像2部,被德国外科协会收录为专业教学片。

擅长:

(1)胃肠道疾病,包括良恶性肿瘤术前术后的综合一体化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

(2)腹痛与腹部损伤;

(3)各种腹腔与腹膜后肿瘤;

(4)各种腹部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如结直肠癌及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性肠损伤并发症的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再次保肛手术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结直肠癌手术治疗;

(5)疝与腹壁疾病(腹股沟疝、股疝、切口疝、造口旁疝、脐疝、白线疝、腰疝、腹直肌分离、胃食管返流与食管裂孔疝等);

(6)肥胖与糖尿病等代谢病的外科治疗;

(7)外周血管疾病(外周静脉曲张、脉管炎、血管瘤等);

(8)各类体表包块。

主要技术:

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专科疾病;贯彻术后快速康复的理念,规范开展胃肠肿瘤诊治的全程管理。

出诊时间:

周四上午、下午

出诊地点:

门诊部三楼腹部诊区胃肠外科诊室

修风民

胃肠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毕业于延边医学院,从事普通外科工作27年,曾先后在吉林大学附属中日联谊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进修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术任职:

现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委,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东莞市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业绩成果:

主持、参与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2项;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国家级、省级学术论文10余篇。

擅长:

普外科各种常见疾病及各种急腹症的诊断、治疗,擅长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甲状腺肿瘤诊断和治疗、各种疝气的无张力修补术、PPH术以及各种痔、瘘手术治疗,熟练掌握腹腔镜、胆道镜操作技术,对于腹腔镜下胆囊、脾脏、甲状腺肿瘤、胃肠道肿瘤(尤其擅长)、TEP手术及各种急腹症腔镜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

周六上午、下午

出诊地点:

门诊部三楼腹部诊区胃肠外科诊室

END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供稿:胃肠外科

通讯员:杨志勇

编辑:罗毓灏

责编:谢家明

复核:罗衬章

审发:李玉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