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 | 寒邪凝滞易引发痛症,补养气血、健脾益肾更宜清补

佛山市中医院
+订阅

1月5日将迎来冬季的第5个节气“小寒”,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小寒时节,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我国南方地区虽然没有北方严寒凛冽,但气温亦明显下降。

此时养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饮食又该如何进补呢?我院针灸科卢佩斯副主任中医师带着养生建议和食疗方来啦~

卢佩斯表示,中医认为寒的性质是“凝滞”,寒邪容易引起各类痛症,如颈腰疼痛、头痛、关节痛、痛经等。同时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每逢冷空气“驾到”,都要注意家里老人家的心脑血管情况。而在小寒时节还需特别注意保养脾跟肾,在中医看来,这两者互相协调影响,脾胃旺,水谷精微充足,就会不断地滋养我们的肾,使肾气充足,滋养关节及稳定气血,就能更好地预防上述疾病。因此,当下养生、增强体质的重点就在于补气养血、健脾益肾

饮食宜清补

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有强健的脾胃,才能生化气血,濡养我们的五脏六腑。但如果脾胃状况不好的话,大量的进补反而会造成脾胃的负担。因此,在小寒这个万物收藏、积蓄力量的时节,养好脾胃至关重要。那如何养脾胃呢?

卢佩斯建议,饮食不宜大补宜清补,以免生内热,少吃一些大鱼大肉、油腻油炸的食物,以免给脾胃的运化工作造成负担。可适当吃点健脾养胃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红枣、猴头菇等。

在民间,小寒的时候非常流行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里面记载,腊八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的枣泥等等,合水煮粥。这些食材基本上都是属于甘温之品,可以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

如果是日常简单的粥品,小米大枣粥也是个很好的选择。《本草求真》记载小米:“专入肾,兼入脾、胃。”冬天里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大枣粥,也是非常暖胃又健脾。

穿衣宜保暖

小寒时节,冷空气不断撩拨,寒气袭人,各种病毒、病邪等都虎视眈眈,一旦受了寒,就很容易被趁火打劫。卢佩斯提醒,大家在保暖的同时,尤其要护好以下几个重要穴位:

三阴交

日常穿袜子千万不要露脚踝,晚上可以泡泡脚,暖从足底生。

大椎穴

大椎穴如果着凉了,就很容易脖子僵硬、头痛、感冒等,因此出门一定要戴好围巾。

肚 脐

中焦脾胃如果着凉了,那么气血就容易凝滞不畅,尤其是女生,很容易宫寒、痛经等等。因此冬天要注意做好腹部保暖,小肚子特别冷的姐妹们可以贴上暖宝宝等等。

运动宜适当

冬天运动不建议大汗淋漓,这样容易消耗气血,不利于闭藏养肾。当然,适当地动一动也是可以的,比如搓手手、练一练八段锦,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卢佩斯推荐,容易手脚麻痹的人还可以做做“足部按摩操”,具体的方式是人坐在床沿,两脚弯曲足心相对,左手抓住左脚背,右手握拳通过转动手腕的方式按摩脚底;然后换右手抓右脚,左手握拳按摩右脚底,三分钟一次,连续做三次。简单的按摩可以刺激脚底的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以及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达到提升人体的经络循环及新陈代谢的效果。

居家宜早睡

小寒节气,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等太阳升起的时候再起床。如果睡不着,可以睡前两小时喝点酸枣仁莲子百合茶,脾胃功能好的可以试试阿胶牛奶,睡前听听歌,揉一揉内关穴,有利于更好地入眠。

此时千万要少熬夜,要知道好睡眠才是修复身体的最佳营养品,熬夜熬多了,反而会偷走人体的肝血、肾精,甚至令免疫力下降。

皮肤宜润燥

小寒时节外界环境温度和湿度降低会使得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造成表皮细胞的水分流失,导致皮肤失去弹性且变得脆弱。同时,天冷也会使体表的微血管收缩,使表皮的血液循环变差,进而引起皮肤出现干燥、脱皮、瘙痒、发红,以及对外来刺激过度敏感的情况,一般多发生于四肢部位,小腿胫骨前侧,或是手背及前臂,严重时全身都可能出现干燥、瘙痒的情况。

由于许多人一到冬天就开始进补,最爱吃羊肉炉、姜母鸭、麻辣火锅等,如果食用太过,会助长身体的火气,火气越大越容易耗伤身体的阴血津液,造成皮肤更加干燥,加重瘙痒情况

卢佩斯表示,中医调理以健脾养血、滋阴润燥为主,在进食温补食物的同时,可以适当配伍沙参、玉竹、百合等滋阴润燥。

|||

卢佩斯在此提醒大家,小寒前后,冬天日照时间较短,人们容易感到心情低落,可以在早晨外出散步晒太阳,对宽心解郁有益,中午时紫外线及辐射较强,要注意防晒。

此外,小寒节气寒症痛症多发,如果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需及时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诊治。目前,我院针灸科可开展督脉灸、暖宫灸、温针灸等各种特色疗法,实现对痛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前干预,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针灸科

佛山市中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