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运动,却暗藏危险——
去年,有两起悲剧事件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羽毛球场上的急救空白地带。
6月30日,中国羽毛球队17岁小将张志杰在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中突发昏厥,送医后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12月底,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广州一羽毛球馆因未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一男子在场馆内运动时突发昏迷,错失黄金救援时间后不幸离世”一案作出二审判决。法院认定,该羽毛球馆未配置AED设备,存在一定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羽毛球作为一项对抗性强的有氧运动,带来“健康红利”的同时,应如何避开潜在生命危险?
赛事主办方或运动场馆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
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2024天王杯国际羽毛球公开赛深圳开赛。南方+记者 鲁力 摄
急救不“救急”
“啪——”夜幕降临,广州天河区一家运动馆内,羽毛球场上清脆的击球声此起彼伏。场地上,梦悦尽情地挥拍接发,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白色弧线。
此时此刻,户外寒风阵阵。为避免风影响羽毛球飞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馆门窗紧闭,室内异常闷热。汗水浸湿了梦悦的运动服,她的呼吸也逐渐急促起来。
作为一名拥有10年球龄的羽毛球爱好者,梦悦到过无数家运动馆。她敏锐地察觉到,尽管羽毛球运动的普及程度和场馆条件不断提升,但安全保障能力依然参差不齐。
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球搭子们不怎么关注球馆是否配备急救员或AED设备,而更关注场地价格、环境和距离。”梦悦坦言,许多运动者并未意识到场馆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天河这家运动馆,以游泳项目为主。泳池区的安全设施完善,不仅安装了AED设备,还配备了七八名专业救生员,每班次至少4人在岗。但距离游泳馆100米开外的羽毛球场地,却未配备急救人员,也没有安装AED设备。
“游泳馆的救生员是我们急救力量的核心。一旦其他场地发生意外,可以通过对讲机呼叫支援。”该馆值班工作人员解释。
广州一家运动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广州海珠区的一家综合性运动馆,设有恒温泳池,以及羽毛球、篮球和壁球场地,不同运动项目分布在不同楼层。运动馆在游泳馆和前台分别安装了AED设备,但其他场地仅配备看场人员,并非专职急救人员。
相比一些运动馆在“软件”上的缺失,一些老旧球馆甚至连基本的“硬件”设施都不具备,安全保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球龄5年的玉毓有一次在广州番禺区打球,一名球友崴脚急需救治。她向管理人员询问是否有急救药品时,却被告知场馆没有任何急救物资。“最基本的冰袋都没有,球友只能买几瓶冰镇饮料敷脚踝,很无奈。”她边摇头边说。
根据导航指引,绕过高耸的写字楼,走过弯曲小路,才能来到天河冼村的一家羽毛球馆。这家球馆采取预约制,日常只有一名前台值守人员负责管理,场馆环境简陋且空间密闭。
该场馆没有配备AED设备,尽管教练掌握心肺复苏术(CPR),但他们并不长期驻守场馆。
广州一家球馆没有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冬天,球馆环境尚能接受,但一到夏天,异常闷热,很影响打球体验。”球馆教练王霆坦言,如果发生意外,只能依靠球友施救并拨打急救电话,但球馆位置偏僻隐蔽,可能会延误专业急救人员的到达时间,增加救援难度。
安全有“盲点”
拥有15年球龄的健身教练兼羽毛球爱好者周亮,经常到广州海珠区打球。
在他看来,羽毛球运动常用到快速跑动、急停转身等动作,极易导致膝盖扭伤、脚踝崴伤甚至韧带断裂。
“我年轻时也不懂这些,腰部拉伤过一次。从那以后,我才开始重视热身的重要性,也更关注场馆安全设施的配备情况。”周亮回忆,他的一位球友曾因穿着不合适的球鞋,在跳跃落地时就扭断了韧带。
羽毛球是一项高强度有氧运动,比赛采用“一局21分、三局两胜”,这使得比赛时间和对抗强度难以预测,短则几十分钟,长则可能持续数小时,对运动者的心肺功能和体能提出了很高要求。
U15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羽毛球选拔赛在广东实验中学开幕。南方+记者 许舒智 摄
研究表明,羽毛球比赛对人体能量代谢的要求极高。无论是专业选手还是业余爱好者,比赛中的平均心率均可达到实际最大心率的80%以上,部分男子单打选手的最高心率甚至超过了200次/分钟。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低估羽毛球的运动强度和潜在风险。“由于羽毛球身体接触较少,不如篮球和足球激烈,常被人误认为是低风险运动。”周亮说,正是这种刻板印象让很多人忽视了热身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性。“许多运动馆的AED设备形同虚设,大部分看场人员年龄偏大,未必能够正确操作或施救。”
对于场馆未配备急救设备或专业急救人员,不少羽毛球场馆工作人员认为,运动风险应由个人承担,不应由场馆负责。
“如果感到不适还坚持运动,那是个人的选择。”广州荔湾区一运动馆工作人员说,场馆只提供场地,倾向于“自助运动”,不负责运动者的安全。如果有人突发不适,现场总会有人懂急救,但不能保证专业程度。
周亮却坦言,尽管他曾接受过急救培训,但由于多年未实践,相关技能几近遗忘。“五六年没用过一次,真遇到紧急情况也不敢贸然操作,怕按错位置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他说。
实地走访发现,运动者往往相信场馆有安全保障,却忽视了自我健康管理;而场馆则更专注于基础服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明显不足。这种急救的“空白地带”,放大了安全隐患的风险。
“90%的心搏骤停由心源性原因引起。”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郭壮波解释,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血液循环中断、意识丧失。除了已有心脏病史的人,剧烈运动引发的体液丢失、离子紊乱等,也可能导致严重的低钾血症,从而诱发心搏骤停。
深圳一中学体育馆,学生们正在打羽毛球。
心功能异常等先天性疾病患者和心肌炎患者是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这些患者平时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时,便可能达到“临界点”而发生危险。年轻人感冒后若引发病毒性心肌炎,也易导致心搏骤停。
梦悦就曾因疲劳运动而经历险情。由于工作繁忙长期熬夜,有一次,她与同事打羽毛球,仅热身了15分钟,就感到心跳加速、眼前发黑,即使退到场边休息许久,全身仍在冒冷汗。
经历这次教训后,梦悦意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并主动参加了系统培训。“心脏按压每分钟需要持续100—120次,深度达到5—6厘米,同时配合AED操作并不容易。急救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她说。
运动是否为猝死导火索?
“运动本身是有益的,但科学评估和合理规划至关重要。”郭壮波表示,过度劳累、熬夜的人群,以及患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避免高强度运动。如果发现疑似心搏骤停患者,第一目击者应在“黄金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设备,越早干预,抢救成功率越高。
谁为法律划线安全失守买单?
全民健身热潮下,运动场馆已成为人们挥洒汗水的重要场所。
但若发生意外,谁该买单?
广州一男子黄某在羽毛球馆运动时突发昏迷,尽管球友和工作人员迅速施以心肺复苏并送医抢救,仍不幸去世。
黄某的家属认为球馆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向法院起诉索赔120余万元。
球馆则称,黄某死亡是自身原因所致,场馆已积极参与急救并引导救护车到场,尽到了合理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经营场所或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应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相匹配,而非‘绝对保障’。”北京市威正律师事务所律师曲歌认为,若受害人因自身过错导致受伤或死亡,而经营者未违反合理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则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广州地铁已实现AED设备全面覆盖地铁线网各站点。南方+记者 符超军 摄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事发经过,结合受害人和经营场所双方的过错程度,合理划分责任。具体到黄某案中,法院认为羽毛球馆未配备AED设备及经过急救培训的工作人员,存在一定过错;而黄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未充分评估自身身体状况,应承担主要责任。最终,法院酌定球馆承担20%的赔偿责任,赔偿金额20余万元。
体育场馆配置AED是否属于强制要求?
其实,早在2021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就印发了《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对公共场所配置AED设备提出指导性意见。
《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公共场所和单位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做好记录。
这意味着,在广州,体育场馆必须配置AED设备。同时,若场馆在突发事件中救援不及时、方式不当或操作不规范,且与受害者伤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经营者仍需承担相应比例的赔偿责任。
广州一羽毛球场地配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不少地市已实现AED设备配置从无到有的转变,但放眼全国,体育场所配置AED设备缺口仍然较大。”在曲歌看来,提升运动场馆安全保障水平,既需要法律层面的强制要求,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需加大对场馆经营者的监督力度,明确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责任边界,确保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保护运动者的基本权益。
郭壮波则建议,急救教育应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科学规范的统一教材,并经国家主管部门审定后,向企业、学校、社区及社会服务行业推广。
(文中梦悦、玉毓、王霆、周亮均为化名)
采写:南方+记者 厉思璇 吴少敏
摄影:南方+记者 张梓望(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