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鹅仔获评“广东老字号”,匠心传承书写惠州品牌新篇

南方+

近日,惠州鹅城大桥正式通车。东江之上,鹅城大桥串联了城市,成为惠民兴业的新动脉,东江之畔,鹅城大桥同款烧鹅引发网友关注,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香气四溢的烧鹅为惠州增添了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鹅城大桥同款烧鹅来自广东省老字号企业——广东省烧鹅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烧鹅仔”)。12月28日,第一批“广东老字号”名单正式发布,惠州7家企业入围,“烧鹅仔”正是其中之一。

自1982年成立以来,从桥西街头的一间烧腊档到如今的“广东老字号”,烧鹅仔创始人林伟成将一只只烧鹅,从惠州带向全国。如今,林伟成和其儿子林勐两代人接力传承,不断创新,这家从惠州出发的老字号,正在焕发新活力。

40年风雨路,惠州烧鹅走向全国

不久前,在惠城区河南岸,烧鹅仔在惠州的第四家分店在这里开业。每天早上,烧鹅师傅凌日先都会将新鲜的鹅胚反复清洗,通过腌制、吹气、上皮水、风干、烧制等工序,历经16个小时,最终将香气扑鼻的烧鹅端上食客的餐桌。

自20世纪80年代烧鹅仔成立以来,凌日先就跟着林伟成走南闯北,将惠州烧鹅带到全国各地。凌日先告诉记者,自己17岁开始做烧鹅,如今已经从业40余年,“我就是喜欢这一行,我还想把烧鹅继续做下去。”

翻看烧鹅仔的历史,谁也没想到,只有高中学历的林伟成能把烧鹅卖到全国。1982年,在惠州桥西街道,林伟成开了一家以烧鹅为主打的烧腊斩料店。由于为人热情,烧鹅飘香四溢,短短几年,这间烧腊档就俘获了附近居民的味蕾,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烧鹅仔”,“烧鹅仔”的名号也由此诞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深圳经济发展迅速,每斤烧鹅比惠州多卖一元多,这让林伟成心动不已。他开始到深圳各大酒楼谈合作,很快便与几个酒店签订了供应合同,每天的销量从十多只,迅速增长到五六十只。

每天夜里两点,林伟成就起床加工烧鹅,一大早赶第一班车前往深圳送货。中午回程时,林伟成从深圳贩海鲜回惠州,下午便到市场售卖。就这样,林伟成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烧鹅仔的门店不断做大,也因此打响了“烧鹅仔”的品牌。

1997年底,以“烧鹅仔”为招牌的40多家酒店遍布全国近20个大城市。林勐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家店就能吸纳200至300名员工。

守正创新,焕发老字号新活力

由于扩张速度太快,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市场的瞬息万变,2003年后,“烧鹅仔”多家门店相继遇上困境。用林伟成的话说,“当时‘烧鹅仔’集团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阴霾。”

为此,林伟成重新思考集团发展的战略方针。“当时,商务宴请和朋友聚餐的消费场景开始减少,酒店、酒楼模式的经营首当其冲”,林勐告诉记者,烧鹅仔改变了原有的大成本、重投入的酒店模式,逐渐向小成本、轻消费的快餐模式转变。

乘着快餐模式和外卖平台的风头,烧鹅仔逐步稳住了发展脚步。那时的林勐还没毕业就到各大连锁餐饮店实习,积攒连锁餐饮的经营经验,“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开了一家茶餐厅,试着学会经营一家餐厅,运营一个品牌。”林勐说。

在林伟成和林勐两代人的努力下,烧鹅仔逐渐形成“快餐+围餐”的消费模式,菜品也从传统客家菜转变成新粤菜、新融菜。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年末举行的邓紫棋演唱会上,烧鹅仔就为其提供了4500份烧腊工作快餐。目前,以该模式为范本,烧鹅仔已在惠州、上海设立了门店。

如今,林勐正式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烧鹅仔的“掌门人”。相较传统的经营模式,林勐专门组建了线上运营团队,自己出镜推介烧鹅,在抖音、视频号发布了不少烧鹅相关的短视频,“我们的烧鹅跟鹅城大桥很贴切,因此让师傅照着大桥的样子做了一份定制版烧鹅。”目前,“鹅城大桥同款烧鹅”短视频已经点赞破千,全网超过1万粉丝关注。

“老字号是我们底气,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在评上“广东老字号”后,林勐打算在西湖边再开一家门店,并根据鹅城元素,推出文创产品,将鹅城大桥元素融入文创设计,“未来,传统的烧鹅也要能引领时尚,打造强有力的形象IP。”林勐说。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张国威 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周文媚

摄影:南方+见习记者 张国威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