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流量变发展增量,华城镇如何实现|奋进“百千万” 五华“镇能量”④

南方日报 南方+

“家门口的高铁站就是方便!”从梅龙高铁五华站出来,华城镇便成为外来游客、归乡游子的必经之处。

在华城镇环城街道开店9年,曾含笑见证着华城圩镇的变化,“以前下雨就积水,晴天就扬尘。如今不单路修好了,两旁店铺的外立面更是有特色。”她说,随着华城镇圩镇外立面改造完成、梅龙高铁开通,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来华城打卡。

高铁流量变发展增量。华城镇加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村建设,持续擦亮“状元福地·古邑新城”名片。

压实责任,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华城镇紧盯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锚定典型镇村发展定位,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找准发力点,在巩固成果、提升质效上下足功夫,进一步对标对表查漏补缺,细化各项措施,全力以赴保障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推动“百千万工程”出亮点、见成效。

拉近时空距离

提振发展信心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梅龙高铁五华站的设立,恰似一条强劲有力的发展动脉,这头是古邑华城,那头是连接着无限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的交流平台。

坐落于五华县华城工业园的梅州市神牛摄影器材有限公司,精准把握发展机遇,做大做强。作为一家集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以及销售等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摄影器材企业,该公司2023年实现工业产值2.73亿元、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182.5%。

“高铁开通有利于企业人才和业务的双向交流,我们订单肯定是比往年更多、生意会更好。”该公司行政主管廖惠东说。

高铁流量变发展增量,华城镇加快“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图为梅龙高铁五华站。受访者供图

高铁流量变发展增量,华城镇加快“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图为梅龙高铁五华站。受访者供图

走出去,引进来。华城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为突破口,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做好招商引资、产业融合等工作。通过优化政务服务指导、强化日常监管等方式,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与品质提升,稳健把握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提振发展信心。

具体而言,全镇坚持不懈抓项目、兴产业,促进振兴发展,充分发挥“四上”企业主引擎作用。在推动现有14家“四上”企业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对现有10家拟培育对象企业加强监测、服务和指导。

与此同时,抢抓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新机遇,华城镇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层次挖掘狮雄山秦汉遗址、状元故居等一批特色文旅资源。围绕多元文化、自然风光、客家美食、特色农业,精心提炼、串珠成链,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文化熏陶、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促进文旅消费升级转型,推动镇域振兴发展。

“我们继续‘加码’看好五华,计划再投资1.5亿元签约建设二期项目,预计2025年可建成投产。”梅州市神牛摄影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涌君说。自落户以来,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关心支持企业发展,把最好的政策和服务送上门,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发展信心也越来越足。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市、县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华城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吸引人才回流和外来人才入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本地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和发展空间。

加快城乡融合

刷新镇村颜值

黄辉星在华城镇环城街经营摩托车维修、配件专卖店,他见证着街道外立面更新工程的点滴,“人多车多但不堵,人气旺起来,生意自然更加好。”

按照设计,华城镇环城街外立面更新工程既统一建筑风格和店铺招牌风格,又结合狮雄山秦汉遗址、长乐学宫、武状元李威光等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在建筑外墙融入文化元素,如秦汉历史文化墙绘、客家山墙、“古邑华城欢迎您”字样、象征崇文尚武文化的投影画等,大大提升了圩镇品质和城市形象。

2024年11月22日,随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华城镇美丽示范主街现场灯光当晚全面亮灯,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打卡,共同见证美丽示范主街焕发新活力。亮灯视频也一度刷屏,成为群众转发的热点。

“我发现这次不是简单的外立面改造,从整体风格到墙绘细节都体现了政府打造美丽示范主街的用心。”在华城镇圩镇住了20多年的居民张小燕,见证了圩镇的点滴变化,她拿起手机记录下亮灯瞬间,“我拍些视频和图片给在外地读书的小孩看,他说家乡变化真大,想快点回家看看”。

作为广东省首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华城镇以“绣花功夫”、工匠精神全力提升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项目。美丽示范主街提升工程是典型镇建设的内容之一,聚焦外立面更新工程,高标准打造群众“幸福路”,并以圩镇为点带动周边乡村加快发展。

从效果图到实景图,华城镇美丽示范主街的大变样让周边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让镇村联动发展多了一份实践。

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华城镇黄埔村,武状元李威光故居静静藏在美丽乡村中,前来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带旺了农家乐、农特产品销售,让黄埔村衍生出“美丽经济”,示范带动其他村加快发展。

举全镇之力加快“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华城镇的工作思路并不局限在圩镇,镇村相连同向发力更显成效。扎实推进示范线路改造、积极创建“美丽庭院”、协同推进“三线”整治、全面开展“三清三拆”、持续完善道路设施……一系列扎实的举措落地有声,推动华城镇镇村不断提质,刷新镇村颜值。

镇村颜值提升,群众幸福感同样有保障。在原有“数字华城”平台基础上,华城镇将其升级改造为“百千万工程”数字化平台,借助“民情通”板块,创新将巡查监管和执法办案的触角进一步延至线上,巡查监管和执法办案更加高效便捷。据统计,2024年已累计处理132条“民情通”反馈问题,包括市容市貌、环境噪音、乱搭违建、违章建筑、应急处理等。

深化创新改革

盘活闲置资源

长期以来,华城镇兴中村的农田多为小块田,这种碎片化的土地格局束缚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为显著的是,小块田让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灌溉与排水系统无法统一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不少群众只能望“田”兴叹。

“以前这里有一大片田地,现在好多都撂荒了。”兴中村村干部叶友详说,“村里年轻劳动力短缺,村民自己种田成本颇高,时间一长,田地就荒了。”

推进全域土地整治,华城镇以依法依规、群众认可、程序规范、因地制宜为原则,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五华县华城镇探索“小块田变大块田”撂荒耕地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在兴中村探索“小块田变大块田”撂荒耕地土地整治新模式,顺利集约1000亩撂荒地,打造华城镇全域土地整治兴中村千亩毛豆种植示范基地。

“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和‘小田并大田’工作,助推‘百千万工程’,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华城镇副镇长李文辉认为,深入推进全域土地整治,实现“小块田变大块田”是一项能让农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的改革举措。

按照五华县和华城镇的工作部署,兴中村千亩土地集约后,统一承包给梅州市智农科技有限公司种植毛豆等粮食作物,并聘用当地农户约300人次种植管理。通过企业除草施肥等精心管理,前期早造的120亩毛豆长势喜人,收成颇丰,产量1500斤,亩产值4500元,亩净利1500元。

“企业现在支付每亩550元的年租金,包括村民每亩收入500元、村集体每亩收入50元。个别村民有需要耕种的话,就在这1000多亩中规划出100亩左右给他们种植。”种植企业负责人李伟介绍。

积极推进撂荒地流转,华城镇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农业企业集中。全镇已完成复耕复种面积1535.12亩,共计集约流转土地5573亩,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当前,立足资源禀赋,华城镇努力做优做强兴中村毛豆种植、新桥腐竹等特色产业项目,做大农业产业规模种植效应,做精农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绿色农业,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相关阅读>>

“三化”并举力促水寨镇“百千万工程”见实效|奋进“百千万” 五华“镇能量”①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河东镇聚力“六个抓”|奋进百千万 五华镇能量②

转水镇:“小积分”促进乡村“和美善治”|奋进“百千万” 五华“镇能量”③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黄培强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