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松山湖:城市“C位”变迁记

南方+

从松山湖通湖礼廊自南向北望去,五座橙红色“帆船”式建筑停泊在蔚蓝色湖岸边,扬帆欲行,极具动感。在过去20多年间,这片建筑群始终是松山湖最具辨识度与影响力的城市地标。

改造焕新的松山湖ULAND成为文化艺术新地标。

12月27日,由东莞松山湖管委会原行政办公区升级改造而来的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以下简称“松山湖ULAND”),正式焕新启幕,成为融合自然体验与文化创意的“城市会客厅”,同时也是大湾区又一座文化艺术新地标。

城市地标,既定义空间也超越时间,既标定当下也引领未来。从行政大楼、大学,到大企业、大装置、大平台,再到文化艺术与文旅消费空间,持续更新的多元地标,定义着不断生长的松山湖。在城市“C位”的变迁中,隐含着松山湖对未来的思考与解答。

城市地标持续上新

见证松山湖蝶变“城长”

“松山湖管委会从这里搬出,让它成为面向市民的开放选择,这是体现政府城市治理能力非常健康、非常正面的表达。”作为松山湖规划设计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站在松山湖通湖礼廊,对眼前街区的改造升级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将时针拨回2001年,面对新世纪、新形势,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东莞,确立了“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新目标。承担着东莞产业和城市“双转型”使命的松山湖应运而生。

发展模式创新,城市规划设计先行。当年,朱荣远作为松山湖规划设计负责人,众筹“规划智慧”,组织了30多名优秀建筑师进行空间集群营造设计。其中,松山湖管委会原办公区就是首批设计项目之一,由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导师齐欣进行设计。

朱荣远(右二)等在松山湖进行规划考察

“我希望通过建筑还原丘陵起伏的地形地貌,同时不对湖景造成压迫,实现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齐欣跳出政府办公区建筑的传统框架,既不要四方板正、宏大气派的传统风格,也不盲目追求欧式建筑,而是通过化整为零,营造一个景观化、开放式的行政办公氛围。

创意灵感落在纸上,五个有起伏感的三角形办公楼临湖而立,似一列“船队”在水上迎风扬帆,从空中俯瞰又似花瓣绽放,为办公区增添灵动之气;另一侧,四栋方形的小楼平直排布,建筑之间以绿意点缀形成开放式公园景观。

设计之初,松山湖畔五座异形建筑寓意“科技之舟”扬帆起航。

作为松山湖管委会原行政办公区,这座建筑见证了松山湖20多年来的一路蝶变“城长”。

2010年9月,松山湖由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5年9月,松山湖(生态园)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7月27日,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年不断跨越,同时也开启了松山湖由“园”向“城”的重要转变。

呼应时代价值需求

以“不变”应“万变”

实际上,以建筑为刻度,松山湖20多年来城市、产业、人才相生共融的故事,就浓缩在一个个城市地标中。

2003年,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广东医科大学、广东科技学院创建启用,为建园初期的松山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年轻血液和青春气息。

而后十多年时间,东阳光药业、生益科技、易事特、华为南方工厂等知名企业落户,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清大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陆续建立,松山湖大学创新城里创新资源集聚,浓厚的产学研氛围不断塑造着松山湖的城市气质,也种下了一个个“创新的种子”。

华为南方工厂。

近年来,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等科技创新“超级IP”,到松湖烟雨生态景区、望野博物馆、松山湖科学公园等人文生态“打卡点”,再到万象汇、悦榕庄酒店、ULAND等文旅消费地标……随着松山湖持续“城长”,一座座地标在松山湖畔、巍峨山下被“种下”,枝繁叶茂开出了花,丰富着松山湖的城市形象。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

而兼具公共性和标识性的建筑空间,其使用功能也随着城市发展需求而变。作为松山湖核心“C位”的原行政办公区,也在新时代浪潮中开始了华丽转身。

2022年,松山湖管委会委托华侨城商管启动对原行政办公区的升级改造。

这次,松山湖ULAND把笔交到老“湖人”和新“湖人”的手中,“将最好的人文景观和空间留给大众”,从“科技、文艺、生活”出发,链接轻松愉悦的年轻人社交场景,将带来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创造更加宜居、和谐、活力四射的城市生活。

松山湖ULAND致力于打造理想生活向往地。

“没想到工作了十几年的地方,还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文化艺术新地标,太美了!”许多曾在这里办公的“老湖人”,纷纷感叹这里的变化之大。

一个为行政办公而设计的建筑,在近20年后能够顺应时代和城市发展需求,一步步成为“城市公共会客厅”,这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多见。

松山湖ULAND开园吸引大批市民游客打卡。

正如朱荣远在最初进行松山湖规划设计时所说,瞄准“湖”的价值,依山地丘陵地貌而动,而不是批量标准化的空间生产,以空间结构性“不变”应对“万变”中不断进步的社会需求。

文化滋养科创热土

让城市更具生命力

用更丰富的城市生态“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激发人创造无限可能,这是松山湖在新时期给出的新答案。

松山湖科学公园。

漫步在今年新建成开放的松山湖科学公园,晒晒太阳,听风声、鸟鸣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享受大自然的“疗愈”;登上落日观景台,通红的夕阳从树梢掠过,秋日的余晖与松山湖科学城交相辉映……这成为不少松山湖市民的新日常。

松山湖万象汇商圈。

当前,松山湖围绕打造“科技和产业人才向往地”,不断升级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中心公园、科学公园等一批批绿意盎然的公园“冒”出头来,万象汇、悦榕庄、AYC新嘉园等一个个高品质商业配套丰富消费场景,不断满足人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追求。

城市化的下半场是存量更新、提质升级,人文价值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创新人才吸引力的关键因素。走过了经营产业、经营智力,松山湖开始迈入当年朱荣远设想中“经营文化”的新阶段,这片科创热土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

松马参赛者队伍经过松湖烟雨赛段,远处是华为三丫坡大桥。

正如东莞市副市长陈庆松所说,希望通过松山湖ULAND,进一步丰富松山湖的生活供给,让优秀人才有一个聚会的地方,让更多美好创意在这里碰撞,让更多优秀作品在这里诞生,推动松山湖乃至全东莞的科技文化氛围更上一层楼。

年轻而有内涵的城,吸引年轻而智慧的人;一批批年轻的人在此扎根,用智慧反哺这座城。城与人双向奔赴,让城市更具生命力、更有烟火气,让人更有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安全感。

除了完善的配套设施,松山湖丰富的业余活动也丰富了人才的精神生活,满足创新人才的多元需求,“拴心留人”,让这里成为海内外人才的理想家园。

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不变的山水格局、多样的人文诉求,形成了松山湖如今独特的城市形象,也为科学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文:吴碧彤 何绮莹 陈启亮 向熙航

图片:黄政正 陈雅靖 麦晴怡

统筹:郭文君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