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广州110,有什么可以帮您?”凌晨3时15分,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蔺梅接到一宗报警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我们酒店财物被盗了,请你们快来看看。”蔺梅一边快速询问并记录着案件信息,一边在脑海中快速搜索距离该酒店最近的派出所电话。挂断报警人电话后,她迅速通知辖区民警出警。民警很快到场,嫌疑人闻风抛弃赃物逃跑。
这是发生在1986年1月10日的一起案件。当天,广州110报警服务台成立,成为全国率先创立的110报警服务台。这通来电是广州110的第一宗报警电话内容,也是新中国响起的第一声110报警电话铃声。
经过近40年发展,广州110又有何变化?在2025年中国人民警察节即将来临之际,南方+记者走进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聆听广州110接警员的故事。
广州110《业务工作大事记》第一页内记录着广州110的第一宗报警电话内容
她是最后一位在岗的首批接警员
“当天我早早到岗守在电话旁,忽然铃声响起,大家都围过来紧张地等我接起电话。”尽管已是近40年前的事,但提起自己接到首个广州110报警电话,蔺梅仍记忆犹新。
广州110报警服务台建立之初的排班是五班三运转,每个班次就一个人轮值。第一个值班的是蔺梅,她早早到单位做好接警准备,各级领导也都纷纷来到接处警大厅。“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会不会有人打来,第一个报警会是怎样的警情?”这些,她都拿不准。
铃铃铃……忽然,一声清脆的电话声响起。刹那间,接警大厅安静下来。“来了,来了,快接快接。”同事们喊道。
“当时我的心情特别紧张,赶紧接通了电话。”时间、人物、地点、发生了什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嫌疑人往哪个方向逃跑……按照接警六要素,她一边安抚报警人情绪,引导报警人提供相关信息,一边分析警情性质,并通知派出所派人到现场核查警情的真伪。
通话结束后,伴随着阵阵掌声响起,现场欢呼起来“第一宗报警成功!”
实际上,看似轻松接警的背后,蔺梅和同事们付出了许多努力。那时,接警员接到报警电话后,需要用纸和笔手写记录案情,最关键的是,快速定位案发地点,联系上最近的派出所。
广州110报警服务台成立初期,蔺梅工作照
“我们靠脑力背熟各个派出所的联系电话,有的是4位数内线,有的是7位数电话,都要背。”连平时逛街,蔺梅都下意识地记录街道名称、辖区范围等,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辖区地图”。一旦接警,她便能尽快联系上派出所,省出翻电话本的时间,让民警能快一分出警。
这样的快速配合,是警情处置的关键。一天傍晚,蔺梅接到一宗警情,一市民被两男子骑摩托车抢劫。“那时候飞车党很猖狂,逃跑速度很快。所以我询问报警人摩托车的逃跑方向后,赶快给派出所打了电话,在沿线布控。”布控非常及时,民警最终在往东山方向的路口截住了飞车党嫌疑人。
“虽然我在电话的一端和侦查员、求助群众都素未谋面,但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积极的指挥处置,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案件侦破贡献力量,这就是110的力量,我感到很自豪。”蔺梅说。
1987年6月9日,公安部发文向全国推广广州110报警服务台的运作模式。
坚守为民初心,更新警务技术
接警员的工作日常主要是接处警及指挥调度的内部事务,而不直接参与执法行动,工作更多侧重于为一线警务提供支持和保障。但看似容易的“接电话”,却对民警要求很高。
“它需要民警掌握全面的公安业务知识,对案情快速作出判断,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包括沟通技巧、心理学等。”蔺梅与同事们遇到的第一个“大挑战”是接处警电子化。
1996年,广州公安启动各区分局的110电脑系统联网,全面使用计算机系统接警处警,改变“一人一电话”的手工操作模式,110接处警正式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这意味着,接警员们从纸笔记录案情变成用电脑记录。
1996年12月,广州110报警服务台正式使用计算机接处警,率先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那时候电脑并不普及,我们接触得很少,甚至要先学习怎么开、关机。”蔺梅坦言,人在紧张时,速度可能会变慢,接警时的打字速度需要比训练更快。为了加速,她熟记五笔输入法字根,每天对照报纸上的内容,在单位、在家花大量时间练习打字。
刚开始,单位要求接警员的打字速度为每分钟30字,通过练习,她成为第一个达到该标准的接警员。之后,接警员的打字速度不断提高,每分钟50字、每分钟80字……如今,每分钟100字已是广州公安接警员最基本的要求,大部分接警员能达到每分钟200字的速度。
据统计,1名110台接警员1年生成的警情记录字数约2148300个,相当于2.5本红楼梦。因使用频繁,110台键盘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
除了记录,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都是接警员的基本功。
接警员每天重复接听电话,看似很枯燥,但每个来电人不同,电话内容不一样的,都是一个挑战。接警员需要头脑灵活地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不断地指引报警人,或安抚他们的情绪。
每天下班,蔺梅和同事们都会复盘当天的接警情况,哪些案件接警时还有进步空间。这样的习惯,从1986年保持至今。
如今,蔺梅成为最后一位在岗的首批接警员
“现在,我们还会不定期开展系列培训,针对各类警情定制课程,总结处置流程。”据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警情管理科民警杨沁润介绍,近年来,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报警量逐步增加。“尤其是非警务警情增加,但严格来说,部分事项公安机关并没有管辖权。”
为了更快、更好地处理群众所需,广州110除做好警情处置外,先后与12345政府热线、广东12348司法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并设立“护航企业”专席等,更有针对性地处理群众所需。
时光流逝,技术更迭,广州公安为民初心始终不变。近40年的发展,从110开通首日接到的24个电话,到2023年日均话务量突破2万起,全年共接警725.8万起;从首批6位接警员,到超200位接警员……现在,广州110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州城市应急服务的“第一窗口”,打击违法犯罪的“第一关口”、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防线”。
广州110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
【小知识】广州110五次大的沿革
1996年,广州公安启动各区分局的110电脑系统联网,全面使用计算机系统接警处警,110接处警正式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
1998年,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各应急救援单位参与的社会服务联动机制,并于2003年全面开通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标志着广州社会公共救援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2008年,完成110、119、122的线路并网工作,实现常用警务应急救援服务“三台合一”;
2012年,广州110实现对全市各行政区域报警电话的统一受理,在国内超大城市中率先实现了统一接处警工作模式;
2014年,广州110台与12345政府热线建立联动协作机制,进一步整合提升了广州政府部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
南方+记者 关喜如意
通讯员 邱礼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