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视评|最美蝶变:建成区告别黑臭河涌,白鹭回归村民回流

南方+

盘点2024,中山在哪个领域实现了最美蝶变?水环境改善一定榜上有名。

近期,中山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底,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意味着中山治水取得了重要进展。

位于中山城区的白石涌。三年前,这里被列入国家城市黑臭水体名单,当时,这里恶臭难忍,附近群众不敢开窗。如今,居民推窗见绿,河岸人来人往,一河两岸白鹭成群。

可以说,白石涌的转变,集中体现了中山治水的成效。最新的检测数据显示,中山有超200条曾经黑臭的河涌,如今的溶解氧指标,氨氮指标、透明度指标已达到了标准,实现“不黑不臭”。水质变清了,中山街坊外出散步都明显感觉到,白鹭成群飞回的变化。

更可喜的是,居民也开始回归。在神湾外沙村,曾因河涌黑臭而外迁的村民陆续回村居住;每逢周末,南朗中心二河也成了钓鱼“发烧友”的聚集地。不仅本地人回家了,外地人也来了。人流多了,经济自然被带动起来。五桂山长命水涌经过整治,带旺了河滨夜经济,本地居民真正吃上了“生态饭”。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山治水还治出了经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中山“六污同治”的重要一环。今年10月,广东省推动渔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中山召开,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做法,得到全省推广。通过治水,中山倒逼约10万亩养殖池塘实现尾水排水治理改造,有效破解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难题。

中山治水,还有更长远的考量。经过三年努力,中山建成了中心城区智慧排水平台,实现从全流域治水到全流域管水的转变。这意味着,中山将治水、调度水资源、防洪排涝、水利工程的管养工作等,都综合整理到了一个系统,对水环境长久治理来说,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中山有1041条内河涌,是知名的岭南水乡。河道错综复杂,管网排布纷乱,治水之难,可想而知。

历经三年攻坚,中山调动全市力量,努力把“污点变亮点”。当然,要持续巩固扩大治水战果,中山还要把“生态河”变成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河”,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大提升。


【编者按】

时序轮替,奋斗不息。2024年即将结束,那些难忘的瞬间仍历历在目。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深中通道通车,珠江口加速“缝合”,湾区格局迎来“最强重塑”。

这一年,我们体验了跨海而来的“泼天流量”,文旅“出圈”商业焕新,城市升起“最旺烟火”。

这一年,我们记录了“夺冠时刻”,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中山再次登顶全国“村BA”,“冠军之城”最动人心……

每次回首,都是积攒力量。每次启程,都是蓄力前行。即日起,南方+观中山推出“南方特辑·年终视评”策划,盘点“中山之变”,发现“中山之光”,迎接全新的2025。


出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山分社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视频统筹:李姗恒

脚本/出镜:南方+记者 曾艳春

摄像/剪辑:叶紫潇

动画:林雨萱

摄影:卢子衡

设计:朱晓宇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