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大沙镇三面环水,河网密布,拥有4万亩鱼塘水面。过去,鱼塘大多呈现零星分布、少集中连片,多为自给自足式的传统分散式养殖,长期处在产业链中游,创收能力偏弱。
近年来,四会大力推进美丽渔场项目建设,持续走好渔业产业振兴、绿色发展、环境优美、渔民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采用“政府主导开展整治、国资清退统租、龙头企业承租开发”的三方联动集约新模式,在大沙镇仁马片区完成了超过1200亩连片鱼塘的集约,这也成为肇庆市首宗由政府牵头、国资护航、村委作为主体的鱼塘集约项目,实现了鱼塘提标升级、企业进驻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产业延伸,直接带动仁马片区经营性收入增收超1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300万元。
大沙镇三面环水,河网密布,拥有4万亩鱼塘水面。
政府主导、国资统筹,打造千亩美丽渔场
四会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着重抓好农用地整理,在大沙镇实施美丽渔场项目,通过对现状大片鱼塘的土地进行集约整治,实现“小塘变大塘”“分散成集约”。
按照肇庆市关于示范性美丽渔场创建工作要求,四会全域推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建设,先后制定出台《四会市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四会市2023年鱼塘升级改造项目实施方案》,致力于打通制约四会渔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
此外,大沙镇成立农业养殖池塘集约高标准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鱼塘的统一整治,包括清淤、修缮基础设施等,为后续的集约化养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制定《四会市大沙镇仁马片区千亩鱼塘集约项目工作方案》,鼓励村委会整村、整片集约出租,同步实施带改造方案招商,由承包方对养殖池塘进行改造提升,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养殖池塘改造,大幅度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推动鱼塘“零碎化”变“集约化”。镇村积极响应政府的鱼塘集约改造提升部署,镇村两级干部深入群众中宣传讲解政策,引导村社对鱼塘进行集约发包,发动村小组整备连片鱼塘托管给经联社,由经联社对集约后的鱼塘进行统一对外招租发包。对仍在承包期限内的养殖户依据当时相关青苗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截至目前,仁马片区成功集约了1042.64亩连片鱼塘,四批次共47户养殖户已全部于指定日期前收到清退补偿款,且集约地块已完成统一交付。
同时,该镇建设了四会市首家水产检测监测站,依托西江实验室技术资源,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一站式”产业技术服务,并与相关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科技帮扶工作、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渔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将“好生态”持续转化为“生产力”,让“好风景”不断产生“好钱景”。
龙头带动、“接二连三”,擦亮“大沙渔”特色农业品牌
四会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化农业,将千亩美丽渔场打造成鱼塘提标升级和农业产业延伸的示范样板,逐步打造强“一”接“二”连“三”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为推动鱼塘提标升级改造,大沙镇积极协助太二公司成功申报四会市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通过先建后补形式,共投入300多万元,将集约的1200亩鱼塘进行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达标治理。
鱼塘升级改造后,在提高养殖空间上,由原来大小不一的62个池塘重新改造为75个标准化池塘,池塘深度均在2米以上,坡比为1:1.5,增产约20%;在提高效益上,完成了鱼塘进排水管网安装、铺设,接入既有的三池两坝系统,采用“三池两坝”生态净化工艺,实现绿色可循环养殖。
近年来,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足、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肇庆市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进驻,与当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安装智能化养殖设备、养殖高位池、5G物联网设备等方式不断推行现代化养殖模式,并将建设水产品预制菜深加工中心,全力打造集“水产养殖+渔业观光+渔鲜美食”于一体的现代渔业融合示范产业园,激发特色水产养殖新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旅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质升级。
大沙渔手信。
该镇以休闲食品、特色小菜为小切口,创新打造“大沙渔”特色品牌。“大沙渔”公用品牌的打造分五个步骤:打造一份大沙渔手信、建设大沙渔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体系、搭建营销体系和渠道体系、建设大沙渔产业设施、进行大沙渔专题推广。联合南方优品打造大沙手信礼盒,产品包括“江湖鱼块”“江湖鱼仔”“鱼丸”和甘竹鲮鱼罐头四个品类,首批产品在大沙的目标收购鱼类约1.2万斤,联农带农促进100多户农户增收。同时,在四会供销社打造了首个“大沙渔”特色品牌产品展示馆,推动手信产品进馆、入柜销售。
联农带农、富民兴村,让群众共享“渔”乐
四会的“美丽渔场”示范创建,以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为抓手,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人民群众共享渔业发展成果。
一是打造村企合作新模式。四会市汇盈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仁马村委会签订承包协议,拟承租鱼塘20年。国资的充分支持,使集约鱼塘被快速整理修缮,对鱼塘进行高标准连片升级改造,并完善沿线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将仁马片区鱼塘的平均租金由原来的1200元/亩提升至2200元/亩,其后每年递增,成功推动仁马片区经营性收入及村集体收入实现“质”的增长,是农村“三资”改革的一次生动探索。
二是强化联农带农机制。美丽渔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效益辐射整个村合作社及周边300多户养殖户,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为村民们带来直接可观的经济收益。
三是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行动的部署下,集约后的鱼塘管理更加规范,高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设置绿美小生态板块,有效减少渔业源头污染,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提升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质量。
南方+记者 施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