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帅壮族瑶族乡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西北部,是壮、瑶、汉三个民族的聚居地,是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
近年来,下帅乡创聚焦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产业思维破局,探索以“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下辖5个行政村组成片区,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委共管、发展共享”的高质量发展联合体,组建强村富民公司,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5个行政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仅有3个村达到10万元,到2023年实现所有村均超15万元……下帅乡逐步走出一条共建共富的改革新路径。
2023年下帅乡被评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是该批次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民族乡。
产业思维促开题破局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共赢”
下帅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健全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促乡村振兴的党建工作机制,增添团结奋进新动能,激发村组织经济发展新活力。
在驻乡帮扶工作队(省监狱管理局、珠江电影集团)指导下,引导全乡5个村委会联合谋发展,对现有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在党建联建的牵引下,组建由乡政府和帮扶工作队共同监督、5个村委会共同出资成立的村委联办企业——怀集县兴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帅公司”),并根据不同领域发展需要成立若干子公司,拓展村集体的产业链条和发展功能,打通农村对接资本市场的新路径。
联动激活增收致富“动力源”,引领实现农业生产新突破。推选各村委会主任作为股东代表参与公司的决策和运营,实现从村委自主发展到村委联合发展的转变。
培育特色种植“产业链”,推动实现农业产业新发展。实施民族特色产业示范工程,因地制宜谋划发展规模化特色农产业,并通过深加工后投入市场,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
目前,兴帅公司在4个行政村中建设茶叶、酸菜、辣椒、麻竹笋等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并已投产运营,为村民解决产品知名度低、保鲜期短、滞销等问题。
市场行为促资源整合
变“分散运营”为“企业共管”
怀集利用下帅乡三族群众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和资源禀赋优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管理,以兴帅公司作为全资出资人成立农业(市场营销、生产管理)和文化板块的子公司,以企业化手段进行共管共营。
纵向打通销售渠道,鼓励农产品实现“量的提升”。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注册独立品牌并购买相应版权,对各种农副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解决种养殖户销售环节的后顾之忧,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依托兴帅公司的平台整合各类项目,盘活各村土地,按照“能租尽租”原则将下帅乡的土地逐步统一流转到公司名下,再寻求企业合作开发投资项目,既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能改善投资环境,减轻企业的非生产性投入,尽早产生效益。
目前,兴帅公司已与18个社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乡内12个合作社建立销售关系,落地海天集团、广州酒家等多个一线品牌的双IP合作项目。该公司累计营业额逾1500万元,累计带动当地1000多名村民就业。
股权改革促三产融合
变“分灶吃饭”为“收益共享”
下帅乡坚持“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发展理念,通过打通市场渠道的方式吸引投资方建厂,以建厂带动农户种植相关品种农产品,明确兴帅公司产权共有、收益共享。
“三股”包括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目前,基本股已完成,5个村委会集体持有兴帅公司股权并各占20%,每年分红1次;交叉股正在实施,兴帅公司、合作社、商家和社会企业相互持股,交叉持股,自主选择入股企业;调节股作为未来目标正在调研。通过灵活的持股模式,从而激活运营机制,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
结合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兴帅公司搭建平台,实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
自兴帅公司成立以来,全乡村集体和农民实现“双增收”,为每个行政村分红25万元,流转土地2000余亩,大幅提升了三族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带一个集群、兴一个产业”的同频共振效应。
南方+记者 刘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