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建设“1+19+N”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南方+

近年来,肇庆市怀集县探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受到省卫健委等6部门联合通报表扬,入选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案例。

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规范双向转诊就医管理机制

怀集强化政府主导、多方协作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怀集县自2020年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以来,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的目标,建设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1+19+N”县域医共体,制定下放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的权责清单,逐步建立完善县域医疗卫生的社会治理机制。

无

该县推动医共体各分院差异化错位发展模式——以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医院为龙头,着力将县第二人民医院打造成为县域医疗卫生副中心,按二级医院的标准分片区重点打造冷坑、梁村、大岗、桥头、诗洞、凤岗、中洲、怀城8间分院,构建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专科+全科”“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今年1—11月医共体内上转人次5255人次,同比增长4.14%;下转6677人次,同比增长156.4%。

搭建医共体信息化平台

推动改革惠及群众

怀集健全信息数据促进医防融合,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怀集县人民医院医共体信息化平台”,统一医共体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通信标准和服务标准,深化病人生命周期健康档案的建立和有效应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健康档案信息、电子病历资源、综合监管进行统一治理和管理。

同时,该县升级信息平台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慢病管理数据中心”5个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县镇”信息化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数据资源共享交互,构建“下级检查、上级诊断”的分级诊疗模式,截至2024年11月为患者节省费用约44万元。

医共体成员单位即总院(县人民医院)与分院(19家卫生院)以及各分院之间都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让患者享受镇级收费标准、县级诊疗服务,首诊在基层,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

2024年第一季度全县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6%),在全省县(市)中排名第11,全市排名第1,基本实现了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县解决”的目标。

无

传承发展中医药

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怀集加快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组建以怀集县中医院为主体,19个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1间民营中医诊所为成员单位的“怀集县中医医疗联合体”,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该县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再提升工程,推进基层中医馆服务内涵提升、村卫生站“中医阁”建设。全县100%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04%的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截至2024年11月,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的40.86%。三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利用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视频网络平台,大力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2024年已开展7期共2100人次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完善人才入县下乡机制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怀集实施“县管镇聘村用”改革。优化完善“县招县管县镇共用”政策,实行新招聘人才经培训后安排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常驻3年或轮驻5年),服务期满回县人民医院或自愿留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做法,推动人才双向交流,提升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业务水平。

2023年,将41名县人民医院招聘、管理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基层紧缺卫生人才,安排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2024年,通过“县招镇管村用”模式公开招聘大学生乡医5名。

实施“万名医师下乡工程”。制定《怀集县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实施方案》,统筹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安排不少于10%(65名)开展组团式帮扶、接力式支医服务,覆盖至县镇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口集中行政村卫生站,其中连续支医时间不少于一年的“医师下乡”项目人数21人,推动全县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南方+记者 刘亮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