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故事|周润发认定的手打咖啡店,竟藏有这样一段传奇人生
“一棵大树,一顶帐篷,几张木台,数把木椅,外加一个小火炉,就是店里的全部了。”澳门“汉记手打咖啡”的店主梁金汉介绍说。之所以称为“手打咖啡”,是因为梁金汉不使用常规的意式咖啡机来制作奶泡,而是徒手“400转”自制绵密奶泡,此奶泡不仅散发独特香气,外观看起来还似花生酱的浓稠感。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手法娴熟,技艺高超的咖啡店老板,曾经却险些失去自己的手臂。
逾越三十余载,“汉记手打咖啡”静守于澳门路环荔枝碗船厂区的一隅,梁金汉手上的疤痕,则是店里最显眼的“商标”。
梁金汉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过往。他出生在广东中山,后来随父亲迁至澳门,成为荔枝碗船厂里的一名造船工人。然而,1986年的一场严重意外,让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转折。“那时,我操作电锯时不慎切断了自己的手肘。伤口深可见骨,情况危急,当地卫生局无法处理,我被紧急送往镜湖医院。”他在医院里度过了漫长的两个月治疗期,期间医生告诉他,由于伤及了大动脉、血管、神经和肌腱,建议他进行截肢手术。“尽管医生劝我放弃手臂,但我始终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梁金汉回忆道,尽管医院竭尽全力保住了他的手臂,但随之而来的是手部的麻木和肌肉的萎缩。面对重重挑战,他并未屈服,而是毅然决然前往广州寻求更进一步的治疗。在那里,他接受了神经移植手术,并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康复之旅。最终,他的手臂奇迹般地恢复了活力。“如果我当时选择了放弃,或许现在就真的成了一个‘独臂侠’。”话语间,他的声调中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和毅力。
正是这份坚韧执着,让梁金汉得以重启人生的航程。由于伤病,他决定转行,并在荔枝碗船厂的旧址上,创立了“汉记手打咖啡”。
2004年,一位外国赛车手偶然走进了这家小店,听闻了梁金汉的励志故事后,深受感动,便向他传授了一种特别的“手打咖啡”制作技巧,用以辅助复健。梁金汉用左手稳住杯子,右手灵巧地握着汤匙,将即溶咖啡与水和砂糖混合倒入杯中。经过他精心手打400转后,咖啡的颜色逐渐变浅,呈现出一种淡雅的褐色,其质地变得如花生酱般浓稠而细腻,一杯独具匠心的手打咖啡就此诞生。
这杯源于复健过程的“手打咖啡”,融入了梁金汉的辛勤汗水,被众多顾客誉为精品。一天,一位男士偶然走进汉记,聆听了梁金汉的奋斗故事后,他好奇地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吗?”梁金汉从咖啡的香气中抬起头,惊讶地发现站在他面前的竟是著名影星周润发。从那以后,“汉记”的故事便成为了周润发提及澳门时,津津乐道的传奇佳话。
当“汉记”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时,澳门的本土造船业却逐渐走向没落。2005年,随着最后一艘渔船孤独地启航,澳门造船业的篇章缓缓地画上了句号。那时,沿着标有“荔枝碗村”的路牌深入,就能目睹昔日繁荣的造船基地遗迹。在巨大的棚架下,废弃的朽木随意散落,悬挂的机械覆盖着岁月的痕迹,四周空无一人,透露出一种废墟和荒凉的氛围。
直到2021年,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启动了“荔枝碗船厂分阶段活化修复计划”。该计划在保留渔村和工厂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将其转型为以渔村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文化活动区域,并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塑造成为澳门离岛的标志性文化地标。
如今,再次踏入荔枝碗船厂的旧地,可以看到厂区沿着海岸线展开,部分区域甚至延伸至水面之上,与周围的山水和晚霞相映成趣,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存,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厂房内部,船只模型等老物件静静地陈列着,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荔枝碗的变迁。渔村的生活、船厂的历史、海景的风光在这里交织融合,让人们在历史与现代之间自由穿梭,感受澳门渔村文化的独有魅力。
除“汉记”外,荔枝碗船厂片区内还多了特色市集和手工作坊等,丰富了片区的游玩体验。梁金汉欣喜见到老船厂能得到保护,让这个地方发展得更好。他也很乐意向游客介绍这里的历史。
梁金汉感慨道,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变化巨大,“现在我们有了更完善的劳工法律,更好地保护工人的安全,而且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对于澳门的未来,他满怀希望,期待旅游业能继续兴旺,“希望澳门能做得更好,让游客有更多好看好玩的东西,更多好吃的美食,真正体验到澳门的独特魅力。”
制片:GDToday记者 杨虓 王勇幸
文字:GDToday记者 陈晨
采访/制作: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 程欣欣 孙赞茜 邢思远 苏钰珊 马乐怡
指导老师:孟晓清 刘宏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