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和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入藏仪式。来自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的金代河津窑枕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填补了国家博物馆相关领域的收藏空白。
据悉,本次是东莞首家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入藏国博,体现了东莞博物馆收藏、研究和策展水平。
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对于宋金时期的陶瓷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集中于定、汝、官、哥、钧等五大名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等,而对河津窑瓷器的收藏属于空白。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表示,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的入藏对丰富国家博物馆馆藏体系、提升藏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广大社会人士能够积极向国家博物馆提供捐赠线索,集全社会的力量保护好中华文化优秀成果。
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
同时,本次是望野博物馆第二次向国家博物馆捐赠文物。2021年3月,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一件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2024年9月,深圳望野博物馆再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一件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
两件文物产地明确,有考古信息可做对应,且都保存较为完整,纹饰清晰生动,型制独特。
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
经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研究,金代河津窑白釉珍珠地划花叶形枕纹饰有葡萄叶轮廓,是古代晋地葡萄流行的佐证,也是中西文明交融交流的体现,金代河津窑三彩水波荷花纹八角型枕则具有宋代文人画风格。
山西河津古称“龙门”,位于黄河与汾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自唐代起,瓷器生产历千年不绝,留下了大量传世瓷器,北宋时因境内有黄河渡口而改名河津。公元12世纪前后的宋金时期,河津因靠近政治中心开封,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瓷器生产达到鼎盛。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对河津固镇宋金瓷窑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完整及可复原瓷器数千件,出土瓷片、窑具标本达数吨,为研究宋金时期河津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装烧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中国陶瓷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入选了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是其中参与单位。松山湖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作为联合策展人全方位参与展览整体策划,4件馆藏河津窑文物在展览展出。据悉,这是东莞博物馆首次参与国家博物馆大展策展,也是东莞文物藏品首度亮相国家级大馆。
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
金代河津窑珍珠地枕亮相“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颇受关注。作为宋金时期河津窑代表作,金代河津窑珍珠地枕保存完整,纹饰清晰生动。
中国国家博物馆、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华侨外事工委办公室、松山湖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局、望野博物馆等负责人参加仪式。
南方+记者 马新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