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生于南北朝时期古高凉,是岭南俚人的著名领袖,历事梁、陈、隋三朝,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隋书》《资治通鉴》《北史》等都不惜笔墨大篇幅记载她的丰功伟绩。周恩来总理赞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雕像。冯章 摄
2014年,“冼夫人信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冼夫人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冼夫人的敬仰而逐渐形成的民间文化,冼太庙是这一信俗的主要活动场所,日常信仰习俗、传说故事等都是主要表现形式。
12月24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冼夫人信俗”在高州冼太庙连连上演。连日来,高州多地举办冼夫人文化活动,进一步传承好、弘扬好冼夫人文化。
12月27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4版。
以庙宇为依托开展活动
12月24日当天,高州冼太庙内人潮涌动。上午10时许,活动开始,神像更衣、鸣炮叩礼等仪式吸引了许多群众驻足观看。当地摄影爱好者冯先生忙不迭地用快门记录下精彩瞬间。“文化活动从20日就开始了,歌舞、高州木偶戏、高州舞狮等表演精彩纷呈,规模宏大。”冯先生说。
千百年来,人们出于敬仰和崇拜,在各处修庙建祠,通过各式乐曲和舞蹈来纪念冼夫人。
舞龙舞狮。冯章 摄
高州冼太庙是目前高州373座冼夫人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广东通志》《高州府志》中均有记载,明清时期,官方在府治及各县建立冼太庙,并主持春秋二祭,“冼夫人信俗”得到大力推崇。高州冼太庙背后承载的冼夫人故事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年累月已积淀为群众生活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以冼太庙为依托,高州各地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而在长坡旧城冼太庙和雷垌冼太庙之间举行的“冼夫人回娘家·更衣节”颇为独特。当地人介绍,相传冼夫人生前,每年生辰前后都会抽时间回娘家探望父母及兄弟,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文化活动。何多浪 摄
12月14日一早,长坡旧城村人用轿抬冼夫人行宫小像回雷垌冼太庙“探娘家”。一路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下午,雷垌的村民和外嫁女们身穿盛装,满怀期待与喜悦迎接队伍。队伍沿途所经之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夹道相迎,以最质朴的方式迎接冼夫人。
原来,长坡雷垌村以冼姓聚居,当地人称冼夫人为“姑太”。长坡旧城冼太庙位于长坡镇旧城村,据当地村民说法,旧城村古时又称冯家村,是冼夫人与冯宝后代的聚居地之一,村民多数姓冯。这里的百姓世代沿袭在长坡旧城冼太庙、冯宝公祠的传统习俗。
接力传承冼夫人文化
在高州冼太庙,冼夫人文化活动从12月20日起持续将近一周时间。除了传统习俗和活动,高州木偶戏、高州舞狮等非遗文化表演也结合冼夫人的传奇故事在各地上演,尤其是高州木偶戏里的冼夫人故事颇为群众喜闻乐见。
醒狮祝寿。何多浪 摄
一张八仙桌,搭起一个小戏台,桌上挂起一张小门帘,便分出了台前和幕后。台前,木偶戏《冼夫人传奇》精彩纷呈;台后,师傅正有条不紊地唱念做打,还要不时根据剧情需要更换“新人”出场,一个人成就一台大戏。传统木偶戏《冼夫人传奇》连续三天在高州冼太庙精彩上演,引得老木偶戏迷们直呼过瘾。
高州木偶戏,俗称“傀戏”“傀仔戏”,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州木偶戏历史悠远,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木偶戏一年四季均可演出,但以春季为最盛,特别是元宵、做年例之时以及其他喜庆节日时。
与一人一戏不同,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有10多名身着戏服的演员共同出演木偶戏《冼夫人练兵》中的章节。木偶比人还高大,只见演员灵活操纵着高举的木偶——冼夫人、随从及士兵。云手、刀花、拉山、对打、架枪、架刀、小快枪,一个个动作让人眼花缭乱,更精妙的是连眨眼、兰花指如此细微的动作都活灵活现,一点不输真人表演。
高州木偶戏。冯章 摄
高州木偶戏能人所能,能人所不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曹章玲介绍,高州木偶戏有很多歌颂冼夫人事迹的唱词,其中以《冼夫人练兵》最为出名。《冼夫人练兵》是一出武戏,主要讲述冼夫人文韬武略、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事迹。
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长坡工作站站长、冯宝冼夫人后裔联谊会秘书长冯博文介绍,冼夫人在世时备受百姓尊敬,载歌载舞烹羊宰牛欢迎冼夫人到家里做客。冼夫人去世后,人们又把这种方式延续下来,缅怀冼夫人。百姓互相宴请,增进友谊,促进文化和生产经验交流等。
如今,冼夫人形象更是频频登上荧屏,为人熟知。《冼夫人》纪录片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对话中,展现了冼夫人这位南粤女性的传奇一生。《好心宝宝之冼夫人》通过动漫形式,用幽默有趣的故事寓教于乐,并打造出冼夫人动漫IP“好心宝宝”。电视剧《谯国夫人》、粤剧电影《谯国夫人》也于近年纷纷亮相荧幕,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形象。
撰文:叶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