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霞山区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暨“平安夜访+健康”启动仪式召开,并举办了“党建共建+应急医疗服务站”授牌仪式,同时开展学术授课活动,气氛热烈。
“霞山区将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继续加大协作力度,以党建促推医疗资源‘精准式’下沉,进一步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打造‘党建+互联网+新村医’体系,实现‘零’距离医疗服务。”霞山区委主要领导表示。
这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东医附二院”)联合霞山区卫生健康局与霞山各基层乡村党组织共同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标志着霞山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霞山区委、区政府紧扣“百千万工程”要求,携手广东医附二院积极打造“党建+互联网+新村医”体系。
今年以来,霞山区积极打造“党建+互联网+新村医”体系,目前高质量医疗已辐射全区33条行政村,64条自然村,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高村医业务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和紧急救治服务,真正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整合资源 支部共建解难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已实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但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看病难题,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霞山区医疗资源充足,但人口体量大,基层应急服务方面有所欠缺。”在广东医附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良清看来,医疗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但村医队伍存在学历偏低、综合服务能力不足、老龄化等问题,队伍发展面临着困境。
几经探索谋划,以基层为重点,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升村医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霞山区积极打造“党建+互联网+新村医”体系,助力“百千万工程”。
“此举可以进一步推动落实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发挥村医队伍‘基层健康守门人’的作用,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农村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张良清表示。
由此,霞山区充分借助广东医附二院作为市级应急医院的优势,以村卫生站为网底建立双向转诊合作协议,成立乡村应急服务站。今年以来,广东医附二院与霞山区38家村卫生站签订双向转诊合作协议,与28家村卫生站成立乡村应急服务站,逐步实现全覆盖。
在基层卫生服务覆盖范围扩大之后,医疗资源的整合与统筹管理始终是一个挑战。“党建引领”则让难题迎刃而解。霞山区卫生健康局积极与辖区内省、市级医疗机构、村委会进行对接,形成医院科室党支部与村委会党支部共建的合作模式。
“我们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办、宣传联动等举措,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霞山区卫生健康局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成员单位之间多次共同开展义诊、疾病筛查、健康宣教、互联网医院问诊、基层医生培养培训等活动,实现技术帮扶基层医疗,培训赋能基层医师,信息支撑基层服务。
比如,今年霞山区卫生健康局就联合广东医附二院各党支部组织内科、外科、妇产科、心电图科、药学部、超声医学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优秀党员医技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下基层开展义诊宣教活动28场。
在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其中不少老年人尚未配备智能手机。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在发生医疗紧急情况时无法迅速获得救治,同时在普及日常疾病知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党建+基层健康服务”联络平台便应运而生。“我们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1+4’模式,即‘1名医生党员+1名村委会干部+1名村医+1名村民(户)’,推广应用联络群,针对无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由邻居或亲戚代为加入。”张良清说。
具体而言,即联络群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医疗健康知识普及相结合,党员医生“亮身份”,与村民建立信任关系,坚持每日推送健康科普信息,提供在线免费咨询、诊断和治疗建议。
至今,霞山区近1万户乡村家庭代表已参与其中,提高了村民的健康素养,加强了党组织在村民心中的形象。
开辟通道 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您有一份新的报告,请注意查收。”今年10月,随着一声提示音的响起,广东医附二院通过“心电一张网”接收一份心电图检查数据。
彼时,一位中年男性因胸痛前往该院的医疗援助机构——霞山康源诊所接受治疗。在诊所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后,相关数据通过远程心电网络实时传送至医院心电图科的心电诊断中心。诊断中心迅速作出评估,初步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当接到转诊通知,我院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紧急联系胸痛中心,各环节配合流畅、协同救治,从基层诊所检查出患者心梗,到启动‘绿色通道’后完成手术,全程仅用三个小时,成功从死神手里夺回患者的生命。”广东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二科主任许锦荣表示。
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完成“接力赛”,得益于“党建+互联网+新村医”体系中“互联网”的通达。
广东医附二院与各基层卫生站、乡村医生签订医疗帮扶合作协议,配备远程心电图机,实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精准救治”高效医疗模式。自今年2月以来,该院湛江市区域心电大数据智慧平台已接入基层医疗机构57家,心电检查高达12400+人次,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推动医联体建设,破解“看病难”问题,霞山区通过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
目前,广东医附二院已与辖区38家村卫生站签订双向转诊合作协议,建立服务规范、高效运转的双向转诊网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患者病情为需要转诊的开通绿色通道优先诊治,医院为患者提供救护车出车费和出诊费全免服务,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
“昔日,由于缺乏转诊网络的互联互通,众多乡村卫生站难以迅速识别患者的病情,从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然而,在‘党建+互联网+新村医体系’的构建下,此类状况得以显著减少。”许锦荣说。
与此同时,霞山区充分发挥“5G救护车”的智慧医疗作用,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医生先到,实现“上车即入院”,逐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为患者开启生命“绿色通道”,实现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和共享,让广大患者的绿色通道真正“通”起来,真正为患者跑出生命“加速度”。
“我们借助于5G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打造医共体互联网医院,搭建手机端平台系统,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霞山区卫生健康局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广东医附二院充分利用5G互联网诊疗优势,给村民提供健康咨询的便利。
村民患者只需到当地卫生站就诊,新村医通过观察患者病情,如有需要随时可以通过图文咨询、视频门诊等方式进入广东医附二院5G互联网平台申请会诊。医院则组织相关科室专家进行病情讨论,并提供医学建议,打破空间、时间障碍。
目前,医院已开展远程会诊指导400余次,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做好慢病管理服务方面,广东医附二院通过搭建“慢病e+”一体化血糖、血压等手机端平台系统,村医将所测得的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上传到血糖管理平台上,利用这一平台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分析数据,综合分析患者健康状况进行用药指导或提供个体化糖尿病诊疗方案。
“在治疗指标控制不稳定或病情较严重的患者中,可利用该平台与医院内分泌专科医生直接对接,指导治疗,做到风险早发现,减少并发症。”霞山区卫生健康局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
提升素养 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今年5月,霞山区卫生健康局、广东医附二院、湛江中医学校、霞山区卫生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暨霞山区常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全区基层医护人员共165人参加培训。
“通过培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我们强化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为广大基层群众就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霞山区卫生健康局相关工作负责人说。
据悉,霞山区积极组织各乡村医生到霞山骨伤科医院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网络教学,每年至少组织48期,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新项目技术的使用操作、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理论方法等。今年以来,已累计培训中医人才302人次,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医承担着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多重职责,不仅是健康的守护者,更是紧急的守门人。如何搭建村医优能力强素质“新”平台,实现“零”距离业务培养,是“党建+互联网+新村医”体系的重点。
霞山区对村医实施业务能力培训计划,通过建立基层医师培训基地,定期举办集中培训交流活动,形成“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操作、持续教育跟进”的完善培训体系,使“新村医”掌握最新的医疗健康知识、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为传播党的政策、医学健康知识和提供优质服务夯实基础。
实施带教计划,才能促进适宜技术在基层医院取得实效。霞山区鼓励高年资医师参与带教工作,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推动带教计划,推动适宜技术在基层医院扎根发展。
此前,通过实施“百名医师下基层”和“百名医师带教计划”,广东医附二院选拔“千名基层医师”加入医院科室,实现上下级医院间的互动交流,使适宜技术在基层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力争每年将有10项适宜技术在基层医院落地生根,从而激发基层医院的内生动力。
此外,广东医附二院组建健康宣教专家团,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其根据粤西疾病特点和医院专科特色,走进乡村、企业、社区、学校、党政机关,讲授、传播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新媒体普及健康科普知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知识查询等便捷服务。
与此同时,广东医附二院宣传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理念,普及防病知识与方法,传播康复知识与方法,支持、指导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水平,提升辖区内健康素养,引导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互联网+新村医”的模式,霞山区对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减轻了患者负担,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分级诊疗策略提供了有益实践。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共计完成复诊1090例,提供咨询服务近7200次,开展检查、检验近580人次,实施智能随访近2万人次,转诊近1200人次,开展远程会诊30余人次。
截至目前,霞山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基层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及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班,已为225名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培训。
霞山区开展了临床医师进修通识理论5期培训班,共计78人次,同时举办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技能强化培训班,学员参加2024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实践考核22人,21人通过考试。广东医附二院与160名“新村医”签订培训协议,远程培训次数50余次,远程培训次数超过50次,受到广泛好评。
南方+记者 陈思亮 通讯员 郑东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