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丨品牌制造奋力“冲高”拒绝价格战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以旧换新”,可以说是今年消费电子与服务产业领域最火热的词汇。今年3月,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此后,“以旧换新”真金白银补贴政策在各省市落地,结合国家精神,不少省市还扩大了消费电子产品和服务的补贴范围。

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12月19日24时,政策实施以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310万辆,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

“以旧换新”的补贴对象中,高端产品、绿色消费是重点,这也为企业“焕新”供给提供了支撑。南方日报南方产业智库和华南理工大学品牌研究所联合展开的2024消费品牌湾区价值调研显示,不少企业在“创新与发展”指标上表现良好。从品牌价值总分上看,消费电子与服务分榜单中,华为、苹果、抖音、腾讯、美团、移动、阿里巴巴、小米、淘宝、小红书、今日头条为十强(与排名第10位品牌同分的品牌一并列入十强),最高得分为87分。智慧出行分榜单中,梅赛德斯-奔驰、大疆、特斯拉、宝马、沃尔沃、比亚迪、五菱、大众、奥迪、红旗、领克为十强(与排名第10位品牌同分的品牌一并列入十强),最高得分为85分。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汽车市场因价格波动频上热搜,转型升级仍在持续推进。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是由比亚迪的一句“电比油低”正式打响的,令人意外的是,这颗“子弹”整整飞了一年多,从去年延续到今年,还有继续“卷”下去的势头。

12月24日,特斯拉Model Y宣布现车降价1万元,叠加各项补贴可省下最高5万元购车成本,继续冲刺年末销量。今年以来,特斯拉多次降价,体现了龙头车企带头“卷”价格的底气。“价格战”的背后,不仅仅是存量的博弈,更是对市场话语权的争夺,是产品价值力的体现。

龙头车企能够主导降价,得益于成本的下降,以及销量与利润的上升。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单车销售成本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约为3.51万美元,而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汽车品牌,也依靠自主技术研发优势壁垒,全面争夺汽车市场价格的话语权。乘联会数据显示,1—11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达到60%。

自主品牌能够占据汽车市场超半数份额,背后是产品价值力的全面焕新。

中国国际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表示,下半场以价格战开场,但只打价格战没有未来,最终要以技术战和价值战决胜。

从《2024消费品牌湾区价值报告》分析来看,比亚迪、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在市场表现、消费者互动与活力、创新与发展等项的得分较高,凸显了在用户服务、自主创新等领域的价值。报告案例分析以比亚迪为例,在电动汽车领域拥有领先技术,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使得其能够在电动出行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品牌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满足了市场对高性能电动汽车的需求。

企业供图

而丰田、大众、奔驰、宝马等品牌则在品牌影响力、本土化能力等项获得较高分数,凸显了其深耕多年的品牌形象与价值。这些品牌在汽车市场中依旧有明显的影响力,产品价值也获得用户认可。例如,奔驰本土业务布局现已覆盖汽车全产业链,在华累计投资高达1010亿元,中国也一跃成为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成为奔驰乘用车全球最大的生产“智”造基地。仅过去五年,奔驰在华研发投入已高达105亿元,并形成北京、上海双研发中心。

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文大力也表示,广汽丰田正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合资2.0体制下,开启‘聚变2030’战略,实现从‘品质广丰’到‘科技广丰’的蝶变,年产销将重回百万规模,成为智电时代头部品牌。”

这也意味着,“价格战”难以长久持续,背后的“价值战”才是企业持续进化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中央多次强调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中国汽车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产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表现之一便是整车价格竞争。价格战可能会短期内提升销量,但长期会损害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品牌价值。价格战作为产业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企业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注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技术“冲高”才是关键

这个秋天,国内首条设在口岸区域的常态化无人机配送航线在深圳开通,其由美团无人机支持。航线开通后,每日在港深之间往返的市民,在口岸附近点外卖或可享受“空投”服务。下单后,最快10分钟即可在降落点取货,消费更为便捷。这背后正是技术作为支撑,为行业发展赋能。

2024消费品牌湾区价值消费电子与服务榜单上,通信服务、互联网服务、手机领域的企业在“创新与发展”指标上表现突出。

在今年的技术竞争中,这些企业投入巨大,不断“冲高”推出高端产品。譬如在手机品牌上,这种竞争驱动表现尤为突出。“豆包大模型正在快速进化,其能力正在被C端市场充分验证,大模型应用正在向各行各业加速渗透。”不久前举办的火山引擎“FORCE原动力”大会上,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如是说。与此同时,豆包大模型的日均tokens调用量已经突破4万亿,新问世的视觉理解模型也进一步彰显着AI的广阔前景。

AI赋能千行百业的设想正在消费电子领域不断实践着,手机正是AI角力的重点领域。

梳理今年以来手机厂商推出的新产品不难看出,如果2023年被看作“试水AI”,那么2024年,则可以看成“AI手机元年”。

以9月苹果iPhone 16系列发布会为起点,特别是进入四季度后,芯片不断迭代,满足AI算力需求的天玑9400、骁龙8至尊版等芯片问世后,各厂商的旗舰手机均已“AI化”。

包括小米15系列、荣耀magic7系列、OPPO Find X8系列、vivo X200系列、华为Mate70系列,以及iQOO、一加等品牌在内,接连发布的AI手机,已经成为厂商的“标配”。而IDC数据显示,全球AI手机出货量预计达到1.7亿部,占市场总量的15%。

可以看到,手机厂商正在纷纷加码AI。“今年研发投入预计超240亿元,明年预计达300亿元。”小米董事长雷军就表示,将持续投入AI、OS和芯片等底层技术。

小米展台现场人群涌动

“手机+AI”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操作系统的重构,使之深度融合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使用场景。

“帮我点2000杯喝的吧,适合现在喝的。”在荣耀magic7发布会上,荣耀CEO赵明为了展示旗下“YOYO智能体”的功能,专门在会上现场点了2000杯咖啡分给所有来宾,从而展示出手机强大的算力。

操作系统重构离不开硬件的支撑,于是手机厂商与联发科、高通的芯片合作定制也在加深,用以适配自身的AI能力。

vivo今年的旗舰机X200就基于天玑9400的算力实现了部署30亿参数蓝心端侧大模型,X200系列可在离线状态下实现多项端侧AI能力。

在vivo副总裁周围看来,重构系统的目的是结合AI大模型的能力和手机的特点,首先实现交互革命,然后完整地重构整个数字世界。“在数字世界做出个人智能,帮助我们做私人的专属助理,帮助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分担压力,为我们排忧解难。”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同样指出,AI首先是一门技术,最重要的是回到用户场景,用我们的技术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

建立在AI基础上的博弈仍在继续,IDC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随着新一代更高算力旗舰芯片的使用,手机厂商会把上一代旗舰芯片下放到更低价格的中端智能手机上使用。

IDC预计,2025年中国新一代AI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1.18亿台,同比增长59.8%,整体市场占比40.7%。不过该机构也认为,消费者对于新一代AI手机的认知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了解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于影像和文本的创作修改,以及查找工具。普通消费者需要更多更好的手机AI使用体验,厂商也需要积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普及。

南方+记者 姚翀 拱千舒 葛政涵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