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广东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迈开新步伐。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全面启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南方+记者历时半年,跟踪拍摄多位广东基层文保人,记录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第一现场”,讲述广东基层文保人“不平凡”的文保生涯。
南江考古“侠客”
在云浮考古圈,何英明是出了名的“能人”——深山探路找他,带头钻洞找他,野外作业缺工具找他,外伤急救也难不倒他……
2024年9月3日,云浮郁南县东坝镇一处山洞内,何英明点燃纸巾测试洞内空气流通状况。
他是磨刀山遗址、南江流域重大考古项目发现发掘的亲历者,是郁南县唯一参加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老资历”。
今年8月,“四普”工作开展,年轻的普查工作者又找到他,请他带路寻找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文物点。“我眼神比较好,在山上走过一遍的路,都能记住。”
2024年9月3日,云浮郁南县河口镇甘罗村山间,何英明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开路。近些年,何英明深度参与南江流域的岭南文化探源调查,踏遍了郁南县的大小山头。
和考古发掘一样,田野调查同样需要耐得住寂寞,一天时间常常要翻越四五座野山,看遍日出和日落,还要探洞寻找古人类留下的“蛛丝马迹”,绝大多时候都是无功而返,极其幸运才能在一座山上发现一件石器。
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调查中,近十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江流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
2024年9月4日,云浮郁南县河口镇河口寨村,何英明带领郁南县“四普”团队对广东省立庚戌中学旧址康家大屋进行文物复核。
“摸文物家底”的人
初见陆妍梅,很难将她与肇庆市德庆县博物馆馆长的身份联系起来。瘦削白净的脸,说话轻声细语,工作起来却雷厉风行,人送外号“拼命三娘”。
2024年9月26日,肇庆市德庆县博物馆内,馆长陆妍梅和前馆长徐伟坚一起查看二普时的文物资料。
今年“四普”,陆妍梅和同事们做了一个决定——不依赖第三方团队,RTK测绘仪器、无人机等都自己学。即便在厂商那学完操作后,依然遇到各种难题,他们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叨扰”省考古院的专家,硬是把这块骨头啃了下来。
这些年,沿着西江北岸连绵起伏的山头,德庆县文物普查队拉网式排查,为家乡“摸家底”,寻到了多处窑址。1984年,在下咀村窑头山发现宋代窑址;2009年,又在附近的冲头山发现1处窑址。“我们在窑址里采集到很多生活器物,胎质坚实,釉色晶莹。”陆妍梅说。
2024年10月28日,肇庆德庆县,陆妍梅带领德庆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走在去往下一个文物普查点的路上。
前不久,他们在村民指引下又寻访到了一个从未启用过的龙窑。窑砖的样式还未被完全覆盖,若隐若现。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再次发现清代的窑口,说明西江流域这一带的民间制瓷从宋代到清代没有中断,我们通过三次普查逐步摸清了西江流域制瓷工业的历史流变。”
2024年10月28日,肇庆德庆县凤村镇大村,陆妍梅与当地村民交流,宣传文物保护重要性。
“守”岛的人
北回归线穿过的南澳岛,除了旅游资源丰富,关于海丝的印记也亟待发掘。
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馆长黄迎涛在这里出生、成长。在过去的33年里,他跑遍了岛上的每个角落,拼凑出了关于南澳的历史版图。
12月初,黄迎涛带着南澳县文物普查队一行,背着测绘仪器登上渔船,前往虎屿进行文物普查。
2024年12月4日,汕头南澳县,黄迎涛(左一)带领南澳县文物普查队搭乘渔民快艇前往无人岛虎屿进行“四普”文物复核。
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做“二普”,只能划竹筏过来;到了“三普”,他就“蹭”渔民的船,捕完鱼再来接他返航。
在他记忆里,虎屿的石头多,沿着礁石可以一路攀爬,直达顶部的清代文物建筑——龙门塔。但这回,当渔船靠近虎屿的边缘,黄迎涛才看清,眼前的虎屿已经变了个样,带刺的荆棘挡住了为数不多的小路。
一路上扯着树枝,手脚并用,在数次惊险的滑倒后,黄迎涛和队员们终于站到了龙门塔的面前。
2024年12月4日,汕头南澳岛附近海域的一处孤岛上,黄迎涛和南澳县文物普查队同事在陡峭山崖上攀登。
年轻的“四普”队员用无人机进行航拍记录。黄迎涛在一旁细致叮嘱,随后又用单反拍摄石头中的缝隙:“有些是由于地震导致的,我之前做过记录,要看看有没有变化。”
2024年12月4日,汕头南澳岛附近的无人岛虎屿,黄迎涛带领南澳县文物普查队对岛上古塔龙门塔进行“四普”文物复核,图中黄迎涛正在拍摄龙门塔,以留存图片资料。
这些年,黄迎涛独自住在岛上,搞考古、搞文保,还学着自己做策展。数十年如一日,母亲常常提醒他不要太辛苦。“可是哪个行业不辛苦呢?苦中作乐吧!”黄迎涛直言。
2024年12月4日,汕头南澳岛附近的无人岛虎屿,黄迎涛带领南澳县文物普查队对岛上始建于道光年间的龙门塔进行“四普”文物复核。
往期报道回顾>>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姚志豪
文字:南方+记者 黄堃媛
设计:南方+记者 潘洁 谭唯
校对:吴荆子
审核:王良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