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养犬只名录,如何找到最大公约数?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默 达

近日,广州就《广州市一般管理区实行圈养和严格管理区禁止饲养、销售、繁殖的危险犬标准及品种的通告(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消息一出,“广州禁养烈性犬、大型犬”随即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这并非广州首次“下禁令”,而是一次“例行调整”。有趣的是,不同群体对消息的关注也不尽相同:“养狗一族”希望名单能持续优化,更为科学合理,比如此次拟移出“土狗”,其实在民间早有呼声;

部分对养狗持怀疑担忧态度的人对名单同样敏感,从评论区也可看出,许多人希望相关部门拿出更多真招实招,惩治“恶犬伤人”;

更多尚不了解细节的“吃瓜群众”也对此格外关心,反映出“文明养犬”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议题,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资料图。图源:央视新闻

资料图。图源:央视新闻

老话题迎来新热度,也与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恶犬伤人”的悲剧数不胜数,今年4月,河南南阳一名3岁男童被狗咬伤,18天后不幸离世;11月17日,江西赣州一公园内四条大型犬撕咬一对母女,伤可见骨;12月21日,西安市灞桥区豁口村一名4岁男童被咬伤,犬主人却伙同他人“杀犬藏尸”……类似的案件太多,却仍有人无视规则,私自驯养被禁止的犬种;也有人责任意识淡薄,遛狗依旧不牵绳、不戴口套。“养不好,就得禁”,道理虽然直接,也确实回应了许多人的心声。

然而另一面,许多遵守规矩的狗狗和自觉文明养犬的狗主人同样“很受伤”,今年11月,广州多个区及周边城市发生狗中毒事件,超40只宠物狗中毒死亡,社交平台上部分的极端言论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理性看待禁养政策,不应过度解读,明确禁养犬只种类、标准,也是对养狗人士的科学引导,需要他们自觉履行和主动支持。

调整禁养名单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犬只的大小、性格、数量等客观因素,政府部门需要向专业人士和社会民众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同时也应看到,恶狗频频伤人,根本问题出在“文明养犬”落实不到位上。动态调整禁养犬名单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文明养犬”的宣传教育,完善举报监督机制,严格落实惩罚措施,方能让好政策“掷地有声”。

编辑 朱琦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