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潮州陶瓷建馆著史,他做到了!

南方+

11月28日,《潮州陶瓷史》在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正式首发。同日,来自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华侨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学术单位的多位陶瓷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北大,共同参加《潮州陶瓷史》的新书分享交流会。会上,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评价《潮州陶瓷史》是“潮州文化走出去”及“地方性学问登堂入室”的先例,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陈华莎评价此书“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空白”,多位学者给予此书高度评价。

《潮州陶瓷史》的作者李炳炎是地地道道的潮州人。20多年来,他以笔架山潮州窑的研究为起点,其足迹从潮州枫溪扩展到梅州、揭阳、汕头等潮州窑所在地,之后更多次到海外探访潮人瓷业聚集地,走通了这条“潮州—海内—海外”的潮州陶瓷研究路。他将研究成果凝聚成10多本专业著作,大量的陶瓷实物与一手史料也经他妥善整理保护,收藏于潮州古城内的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中。

李炳炎参加“金山观潮”读城分享会,向观众介绍潮州古代陶瓷生产发展情况。黄敏璇 摄

李炳炎参加“金山观潮”读城分享会,向观众介绍潮州古代陶瓷生产发展情况。黄敏璇 摄

“为潮州陶瓷建了一个博物馆,写了一部陶瓷史。”总结过往,李炳炎认为这是他做过最有意义的事。从“弄懂潮瓷”的初心,到“让世界了解潮瓷”的宏愿,李炳炎以“一馆一史”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由商到儒:踏上陶史“取经路”

1999年是李炳炎人生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商人。从考入国营百货大楼当销售员,做到副总经理承包家电贸易部,再到后来下海创办东大电器有限公司,他跑遍广州、杭州、上海等地。上世纪90年代初,他成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创办的公司,也成为威力洗衣机、松下洗衣机等企业的粤东总代理商。

李炳炎与潮州陶瓷缘起于收藏爱好。1999年前后,商业经营上大获成功的李炳炎听从友人建言,开始涉足陶瓷艺术品收藏领域。而从商的经历,让他拥有了大视野——从一开始收藏研究陶瓷,他就以整个粤东为基础。奔走于潮州、汕头、景德镇等地收购古瓷的同时,李炳炎为了增进自己的知识与眼力,不断通过看书、看展、听讲座等方式学习中国古陶瓷鉴定知识。“学习古瓷鉴定,就要熟悉中国陶瓷历史。”他说。

随着对陶瓷知识的深入学习,李炳炎发现,收藏界与学界对潮州陶瓷的认知相对匮乏。面对藏品中为数不少的潮州瓷,李炳炎内心关于潮州陶瓷的疑问越来越多,针对潮州陶瓷的求知欲越来越强。

2003年前后,围绕“潮州何以成为历史上的陶瓷主要生产地”这一首要问题,李炳炎踏上了自行求索的道路。通过探访潮州笔架山窑址、搜集整理潮州陶瓷实物、查阅相关文献并请教专家学者,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学术探索——《宋代笔架山潮州窑》书稿初步成形。

李炳炎。受访者供图

在书籍正式出版前,李炳炎请来资深潮学研究者黄挺为该书作序,并就书稿内容请其指教。“书稿拿回来一看,黄挺教授用红笔改的字数比原稿还要多。”李炳炎坦言,当时差点产生了放弃学术研究的念头,但也正是由此开始,黄挺成为李炳炎陶瓷研究路上的导师。李炳炎表示,正是黄挺教授鼓励他开荒“潮州陶瓷”这片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地,并对他说:“如果你肯用三十年的时间来系统学习和整理,一定能完成潮州陶瓷史的研究。”

2004年,《宋代笔架山潮州窑》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国际潮学研讨会上,饶宗颐特别提到此书并向学界作推荐。饶宗颐先生、黄挺教授的鼓励,给了李炳炎莫大的信心。书籍完成后,他又开始新的思索——潮州陶瓷产业历史悠久,但有宋一代至今,记录与研究者寥寥。当代人如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搜寻拾取这些“瓷史碎片”,重新串联以再现历史的脉络,并联结当下以产生更大的研究价值呢?

2017年4月,黄挺教授与李炳炎走访调研印尼山口洋钻石陶厂。受访者供图

2017年4月,黄挺教授与李炳炎走访调研印尼山口洋钻石陶厂。受访者供图

在黄挺的启发与指导下,自2005年开始,李炳炎采用当时学界重新兴起的“口述史学”研究方式,针对潮州枫溪一批年长的陶瓷从业者展开口述调查研究。

接下来的数年间,李炳炎找到200多位亲历过潮州陶瓷辉煌期的长者,录制了700多个小时的口述音频。白天奔波采访录音,晚上回到家后他再自己静静整理,遇到提供了重要信息的长者,李炳炎还会再请人一同前往拍摄录像,最终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口述音像、影像资料。

经四处求教,李炳炎找到一系列关键人物,如民国时期枫溪制瓷规模较大的“如合”号后人佘树进;曾负责过枫溪陶瓷业工会的吴维雄,对枫溪陶瓷业非常熟悉,“闭着眼能说一天”;龙窑师傅吴两明告诉他民国时期枫溪有30多条龙窑……于是,李炳炎一家一家地拜访,一个接一个地记录其口述历史,直至对潮州本地陶瓷业发展的历史有清晰的脉络认知。

从1860年汕头开埠开始,潮州陶瓷业抓住开埠带来与海外诸国通商往来的历史机遇,迅速发展壮大。据李炳炎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潮州陶瓷业达到鼎盛时期,枫溪一带有300多个有品牌、有字号的陶瓷作坊,还发展出20家专门采购陶瓷进行外销的行商(贸易商)。通过口述史研究,李炳炎整理出枫溪陶瓷业“有名有姓”的脉络列表,将近现代潮州陶瓷的核心产地厂商“一网打尽”,并最终以口述史的形式出版《枫溪潮州窑(1860—1956)》。

随着李炳炎对潮州窑、潮州陶瓷的研究愈发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界前辈开始关注到他的研究成果。2012年,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潮州市博物馆、潮州市颐陶轩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共同主办了首届潮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时任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等人的肯定与支持下,李炳炎与黄挺共同主编出版《南国瓷珍——潮州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在被称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的耿宝昌指导下,李炳炎主编《中国古瓷窑大系·中国潮州窑》正式出版。

“要做好学术研究,智力、财力、体力三者缺一不可。”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认为,依托经商的财富积累,李炳炎身上集聚了做好“潮州陶瓷研究”这一庞大课题所需的基本要素。“购藏品、做鉴定、下南洋,这些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精力支撑的事情,普通学者很难做到,恰恰需要‘亦商亦儒’的有心研究者来完成。”

从海内到海外:“八下南洋”探瓷史

学术研究往往是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引出新的问题与探索方向,李炳炎做潮州陶瓷史研究也是如此。从枫溪陶瓷老一辈从业者的口述中,李炳炎得知,还有一批技艺过人的能人巧匠以“下南洋”的方式去到东南亚一带扎根。他们现在发展得如何?漂洋过海的老一辈还知道多少潮州陶瓷的历史?带着这样的疑问,李炳炎毅然追随潮人先辈足迹,踏上了“下南洋”的寻访之途。

“南洋潮人陶瓷业的发展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同时也是一片亟待探索的‘新天地’。”带着忐忑与兴奋的心情,2011年9月,李炳炎踏上了马来西亚重要潮人聚居地槟城的土地,这是他第一次下南洋寻访潮瓷在东南亚的踪迹。此后8年间,他八次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自掏腰包遍寻潮瓷的海外踪迹。

经过在枫溪研究陶瓷史的历练,李炳炎已熟悉掌握做口述史调查与访谈记录的方法。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东南亚,新的难题接踵而来。

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首先是语言不通带来的阻碍。针对这个问题,李炳炎的应对方案直截了当:2015年首次去泰国探访前,他让儿子准备了厚厚一叠A4纸——上面用中、英、泰三种语言写好各种地名、路名及人名。抵达泰国后,李炳炎靠着这些纸张一路磕磕碰碰寻到当地潮人。吃了好几次闭门羹后,他最终成功进入潮瓷工厂作坊进行探访,带回珍贵的信息资料。

“去到海外,要尽量通过潮州商会、潮州同乡会、当地瓷商公会等组织来寻找陶瓷业相关的线索。”李炳炎表示,8年时间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几乎所有有潮州陶瓷生产的城市、乡村都被他一一探访记录。在实地访问考察中他发现,东南亚国家陶瓷业起源多与潮人直接相关,往往是潮人先辈发现瓷土后开启当地陶瓷业。

泰国南邦府就是典型例子,这座如今的“瓷器工业城”,其陶瓷业从上世纪50年代潮人偶然发现优质瓷土起步。1950年,在南邦的潮人陈心如发现当地磨刀石含瓷土后,与郭修钦等人历经一年多寻找、试验、烧炼,证实当地有大量优质瓷土,后来获投资建厂。在潮人助力下南邦府陶瓷业迅速发展,鼎盛时期当地有超过300家陶瓷工厂,绝大多数与潮人有关,在潮州随处可见的“鸡公碗”更成为当地陶瓷产业的标志性产品。

寻史述史,是一个渐辨渐明的过程。回顾探访南洋潮瓷史的过往,李炳炎分享了另一段往事。经初步探访潮州枫溪老匠人,李炳炎梳理了大家口中潮瓷名家“八爷”吴潮川的相关故事,但因其人出海谋生已久,很多细节语焉不详,难以求证。后来,数位侨商来到他在潮州古城内设立的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参观,其中一位指出了李炳炎整理口述故事中的多处不实,但也不愿过多交流便匆匆离去。为求证侨商所言,李炳炎辗转联系后赶赴新加坡。再次会面,侨商感其诚心恳切,取出珍贵的历史相片相赠,并为他讲述更正有关吴潮川后人的姓名及故事——原来,此人正是吴氏家族后人之一。

从本土到南洋,除了口述记录,李炳炎还去到各地学术机构查阅文献史料。在黄挺的指引下,李炳炎深入潮州、汕头、香港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潮州陶瓷业相关资讯。到了东南亚国家,他不忘这个做学术研究的好习惯,在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的声像档案处,李炳炎独自戴着耳机听到熟悉的乡音,那是当地对潮瓷业先辈的珍贵访谈语音。

2011年,李炳炎采访新加坡泰南公司第二代经营者吴荣璋。受访者供图

2011年,李炳炎采访新加坡泰南公司第二代经营者吴荣璋。受访者供图

在李炳炎的孜孜求索下,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的潮商、潮瓷历史被发掘并梳理清晰。他将对东南亚潮人陶瓷从业者的口述历史、现场寻访等写入《潮瓷下南洋》《近当代新马泰潮人陶瓷业研究》等专著里,也将历代陶瓷实物见诸于在潮州、广州、香港等地举办的“南国瓷珍——潮州窑瓷器”等展览中,让海外潮人往事及现状被海内潮人所知晓。

2017年,随着李炳炎《近当代新马泰潮人陶瓷业研究》一书的出版,他针对近当代潮州陶瓷史的研究终于形成一个“海内+海外”的完整闭环。从“枫溪潮州窑”到“南洋潮瓷史”,风尘仆仆的李炳炎蹚出了一条潮州陶瓷研究的新路,也为自己书写《潮州陶瓷史》的初心宏愿打下了扎实基础。

著史建馆:初心不忘传潮声

坐落于潮州古城牌坊街北端的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入门显眼处“让世界了解潮瓷”几个大字,彰显着李炳炎的研究初心与宏愿。

李炳炎坦言,博物馆关键要有“物”,经济基础的支撑十分重要。不过,他的藏品可不全是买来的,其中也有不少是“捡”来的。据李炳炎回忆,他沉心研究笔架山潮州窑期间,恰逢韩江截流施工,当时因水位降低而显现出来的河沙中有很多杂物,其中就有不同时期的潮州陶瓷实物。

有足够的运气搜集到不同时期的古物是一方面,更难的是对这些实物进行比对鉴定,并归类登记保护起来。黄挺在为《潮州陶瓷史》所写的序言中评价李炳炎:“不同于一般收藏家,他尽量征集品相完好的器件,也收集残器、残件,连残片都不弃……对于这些器物,他按照学术研究的要求,进行登记、归类,形成一个系统的潮州窑陶瓷资料库。”

2011年,国学泰斗饶宗颐参观颐陶轩潮州窑藏品馆。受访者供图

2011年,国学泰斗饶宗颐参观颐陶轩潮州窑藏品馆。受访者供图

2011年4月,国学泰斗饶宗颐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潮州,来到正在筹建中的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据李炳炎回忆,当时饶宗颐先生表示,在潮州古城内有这样一个针对潮州陶瓷的博物馆“很难得”,并鼓励李炳炎将博物馆有声有色地办好。

2012年9月,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正式成立。立足“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潮州窑”的定位,馆内藏品涵盖新石器时期至今的潮州窑器物及相关文献资料近万件,全都是李炳炎多年来的收藏整理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身心投入潮州陶瓷史的研究及潮州窑博物馆的管理建设,李炳炎2012年至今长期居住在博物馆内,这里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

“即便是民间博物馆,我们同样按专业要求规范管理。”李炳炎表示,围绕博物馆的规章制度、藏品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三大方面,该馆已构建完备运作模式。馆内每一件藏品的照片、编号编码都严格登记管理,且每年至少推出6个专题展览,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颐陶轩·《海丝扬帆——潮州窑基本陈列》展览。

颐陶轩·《海丝扬帆——潮州窑基本陈列》展览。

2018年,李炳炎被评定为文物博物研究馆员,成为广东省文博系统内唯一一位归属非国有博物馆的研究馆员。今年8月,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继潮州市博物馆之后全市第二家国家二级博物馆。

不管建馆还是著史,“规范严谨”是李炳炎一路走来秉持的严格自我要求。走进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楼上的“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各类陶瓷著作经分门别类后,整整填满了一整面墙的书柜;从世界各地搜集的潮州陶瓷相关照片、档案等材料也被精心整理好后封装到一个个档案袋中,标注好日期与内容信息妥善保管;李炳炎的著作、编撰的书籍与书稿被整理在另一处柜子内,谈及相关陶瓷史内容他信手拈来,足见对研究资料的稔熟。

“对待研究,炳炎向来严谨,一丝不苟……这种认真治学的态度令人起敬。”在《潮州陶瓷史》一书的序言中,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这样评价李炳炎。

《潮州陶瓷史》凝聚了李炳炎20余年的研究心血。

《潮州陶瓷史》凝聚了李炳炎20余年的研究心血。

这种态度,同样体现在他著书的过程中。“《潮州陶瓷史》一书,其实经历了从省级社科课题到成书的阶段过程。”李炳炎介绍,2018年以潮州陶瓷史为题申报了广东省社科课题,首先定下“对新石器时期至当代将近五千年的潮州陶瓷历史进行研究”的主题方向。2022年《潮州陶瓷史》课题结项并获优秀等级之后,李炳炎又在结项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完善,形成最终书稿。

在潮州获得“中国瓷都”荣誉称号20周年之际,李炳炎所著《潮州陶瓷史》正式发布。这本40多万字、拥有近900张配图的作品,凝聚了他20余年的研究心血。

“《潮州陶瓷史》一书中,关于东南亚潮人陶瓷业发展部分内容尤为珍贵。”黄挺教授指出,《潮州陶瓷史》中关于东南亚近当代陶瓷业发展的内容,展现了潮州技术、潮州文化向海外传播,并在当地产生重要经济、文化影响的历史。“像书中讲述泰国南邦府‘陶瓷城’以‘鸡公碗’为标志性产品的案例,就是中国文化通过海上丝路为沿途国家带来积极发展的有力例证。”对李炳炎二十年如一日的求索研究,黄挺表示,这种“静心坚守”的精神在当下尤为难得。

李炳炎认为,“为潮州陶瓷建一个馆写一部史”是他做过最有意义的事。陈锦煌 摄

李炳炎认为,“为潮州陶瓷建一个馆写一部史”是他做过最有意义的事。陈锦煌 摄

从商人转变为民间研究者,李炳炎扎根本土,以潮州陶瓷史为研究方向,历经二十余载,终圆“建馆著史”之梦,让潮瓷文化走向世界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放眼未来,李炳炎表示,一方面将继续立足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服务好全球各地的来访者,让世界了解潮州陶瓷;另一方面,他还将持续关注潮州陶瓷的新发展新动态,“时刻做好续写潮州陶瓷史的准备”。

文/图:陈锦煌(除署名外)

编辑 宋芾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