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百千万工程”,兴宁市合水镇这样干

南方日报 南方+

寒气袭人的冬季,在兴宁市合水镇,正生起热气腾腾的干劲:美丽示范主街上,工人在脚手架上为房屋“刷新衣”,赤膊房粉饰一新;绿美小公园荔枝公园里,工人在荔枝湖上方架起了廊桥,红色围栏在绿水青植中显得格外亮丽;宁江河两边,新铺的沥青路旁种上了花植,点缀的冬日河道美丽动人……

日新月异的景象正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合水镇上演。

素有“粤东明珠”之称的兴宁市合水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陈建军 摄

素有“粤东明珠”之称的兴宁市合水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陈建军 摄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合水镇立足镇域特色,依托合水水库、万亩茶园、万亩果园等资源,全力推进典型镇村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绿美生态建设等工作,“内外兼修”打造“山水秀美、干净整洁、和谐富裕”新合水,在推动兴宁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合水新担当、新作为。

内外兼修▶▷

镇村焕新颜 群众笑开颜

正值中午时分,老人络绎不绝来到位于合水圩镇主街道上的长者饭堂,有序排队滴卡后等待丰盛的午餐送上餐桌。

“我每天早午餐都在这里吃。”今年94岁的老人曾梅英身子骨依然硬朗,她乐呵呵地说,“长者饭堂非常好,方便了我们这些孤寡老人生活,看看这么丰盛的午餐我们只需付6元钱。”

合水镇长者饭堂的经营者朱会玲介绍,饭堂共有20多个位置,供应早午两餐,每餐有30至50位老人前来用餐。“目前登记的老人多达500多人,许多老人每天两餐都在这里吃。”长者饭堂的运营费用主要由政府出资,老人根据各年龄层付相应费用,每餐最高不超过10元。

“不仅是新建设的长者饭堂,方便了群众,这几个月合水镇的变化好大。”在长者饭堂用餐的练广兴指着餐厅外的街道说,“街道两旁的招牌都焕新了,外墙粉刷一新,白墙灰瓦很有客家特色。”

自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以来,合水镇坚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推动典型镇、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目前,绿美公园、美丽河道、入口通道、农贸市场等4个项目已基本完成,示范主街、外立面改造已完成90%,圩镇客厅硬件装修、‘三线’整治工作等已基本完成。”合水镇党委书记罗辉介绍,在党建引领下,扎实开展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任务,持续推进清拆整治工作,抓好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三个典型村目前已初步完成主干道‘三线’整治,农房外立面提升也基本完成。”

仅几月时间,合水镇完成了镇村“面子”和“里子”的大变化,让居民充分感受到了推进“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好处和益处。“镇村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舒适。”练广兴说。

产业兴旺▶▷

青山换金山 招商促增收

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来到合水镇罗英村的茶山,漫山遍野的茶树沿着梯田整齐排列,放眼望去尤为壮观。

合水镇是兴宁市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其种植茶叶历史悠久,茶场保存有宋、明、清时期栽种的老茶树。合水官田茶久负盛名,早在清朝时期就是梅州地方八大名茶之一。

罗英村是合水镇典型的“茶叶村”之一,村里有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从事采茶、制茶。“我们罗英村的茶叶这几年通过品牌化发展,每斤能卖到130元左右,比过去提高了二三十元,我们坚守的青山变成了金山。”罗英村支部书记刘俏红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合水镇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瞄准茶叶特色生态产业,进一步打响合水茶品牌。

同时,2023年,合水镇成功引进天美新能源、源江生态、澳门平易农业3个农业项目,着力写好4000多亩龙眼、2000多亩李果的传统优势产业文章,及澳洲坚果种植,丝苗米、无花果、板栗等特色产业文章。

“我们主要做好万亩茶园、万亩果园文章,选聘了9名‘产业村长’。”合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文燕介绍,与此同时,合水镇以富和村启动的全市首个“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为示范,发展村集体经济。

今年6月,合水镇与兴宁市供销社探索试点实施兴宁市首个“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合水镇下辖富和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与兴宁市供销社下属兴宁市宁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双方在富和村流转50多亩土地种植丝苗米,通过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村集体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情况下,将田块全程托管给宁禾公司,保证村集体享有一笔保底收益,对于土地产出除去保底收益和生产托管费用后按5:5宁禾公司与富和村经联社分成。

“该项目旨在推动供销社、专业种养公司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互补,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有效增长,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彭文燕介绍,预计至年底,富和、溪唇、罗陂三个典型村可达总收入50万元、经营性收入15万元的目标,其余各村均可完成比增10%的目标。

村庄和睦▶▷

治理有特色 多元齐参与

近日,兴宁市法学会罗陂村法律服务站在合水镇罗陂村正式挂牌成立。该服务站是兴宁法学会首间村级法律服务站,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人民调解”模式,专家主动到站点开展工作,为群众提供专业且便利的法律服务。

“这是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和‘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将法治服务保障工作触角延伸到了基层一线,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兴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志勇在仪式上说,基层服务站点作为面向群众的综合法律服务平台,将更好地服务政法工作现代化,服务平安乡村建设,为加快兴宁苏区振兴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实际上,早在法律服务站成立之前,罗陂村已实行首席法律顾问制度,与兴宁市法学会、兴宁市委政法委合作,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服务。

基层治理关乎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合水镇在推进典型镇村建设中,注重以社会治理保障工作推进。

溪唇村充分发挥老人协会、退休干部作用,成立银龄之家,合力推进环境整治工作;罗陂村充分发挥首席法律顾问作用,设立调解室,及时调解了6宗典型村建设中的纠纷;富和村通过老人课堂,宣讲相关政策和措施,争取8户人家支持,拆除2栋老屋……合水镇基于各村文化特色,打造不同的基层治理品牌,服务好群众,营造起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百千万工程”的良好氛围。

在富和村“老年课堂”教学点,虽非开课日,但大门口前坐满了老年群众,他们在暖阳下闲聊家常,其乐融融。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来‘老年课堂’坐坐。”今年78岁的吴职才是“老年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介绍,每月农历十六老协活动日,同时也是“老年课堂”开课日,“教学老师”由村内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有奉献精神的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担任。每月的课程围绕国家、省、市的最新政策,健康知识,防诈反诈等内容来进行,做到“党建引领”与“老有所学”深度融合。

村里老人众多,“老年课堂”给了老人学习和聚会的机会,让孤寡老人有了精神寄托。“通过这种形式,凝聚起齐心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氛围。”吴职才说,以家中老人带动年轻人,人人参与家乡建设。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石凯健 薛东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