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蕉岭,天气虽冷,却洋溢着干事创业的激情。
广福园内,标准厂房正在加紧建设,工人操纵着机器忙个不停;广福镇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交界处,全新的省界大门亮相,沿途的房屋也换上了新装;“蕉岭广福广州小镇”安居工程(一期)及直接配套附属设施(北地块)项目率先顺利竣工验收,受灾群众的新家模样更具体了。
蕉岭是梅州的“北大门”,既是梅州融湾入海的桥头堡,也是梅州向外界展示的窗口。
省门风貌提升是蕉岭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丘林强 摄
近年来,蕉岭县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瞄准产业振兴、环境提升、艺塑乡村等重点,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抓平台建设,让发展平台成为培育县域优势产业的助力剂;抓人居环境建设,以美丽圩镇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让乡村环境好起来;抓公共服务建设,让民生服务提质量……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出新又出彩。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蕉岭入选全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接下来,蕉岭县将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持续激发县镇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在全省前列。
做实里子
融湾平台建设迈步前进
驱车从广福圩镇向广福园区行驶,道路两边呈现出一番新模样:因暴雨导致塌陷的道路已修复好,路面也拓宽至双向六车道,护坡、路缘石等都已建设完毕。
抵达广福园区标准厂房二期项目建设现场,隆隆的机械声此起彼伏,塔吊、打桩机、挖掘机、工程车正在紧张作业,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广福园区标准厂房项目建设现场。丘林强 摄
“眼前的这一栋大楼,是综合办公大楼,现在已基本完工,待内部装修好后便可以办公;大楼后面是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目前正在着力推进中。”广福园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组组长郭新辉指着远处的大楼,向笔者一一介绍。
回顾广福园区建设的这一年,郭新辉感慨万千:“‘6·16’特大暴雨的侵袭,耽误了原有的工程进度。为了能够让入驻广福园区的企业早日实现投产,我们全力以赴抢工期、保质量、抓进度。”
郭新辉和同事们都明白,建好广福园区对于梅州、对于蕉岭的意义和内涵。
于梅州而言,广福园区是融湾入海的示范窗口。广福园区地处闽粤两省交界,是融湾示范窗口、省级特色产业园、省级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
于蕉岭而言,广福园区是“打粮食”的重要平台。园区规划面积13.4平方公里,落户企业23家,是蕉岭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区域,更承担着蕉岭探索重质碳酸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市场研发的重任。
激活内生动力,释放潜在潜能。园区动工以来,广福园区便积极制定《广福园区建设工作专班实施方案》,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围绕路网、标准厂房、“标准地”等建设任务列出“攻坚”的时间表、任务图,强力推进建设进度。
“近两年,我们投入了18亿元推进园区‘七通一平’建设。目前,3栋标准厂房已经主体拆架,320亩‘标准地’建设全面竣工,项目可‘拿地即开工’。”郭新辉说。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蕉岭统筹集中全县资源要素,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扎实推进各个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厂房建设,全力建强平台。
随着产业园的完善,一批批优质企业落户园区。在广福园区,首批落户6个总投资23亿元项目,初步扭转“蛙跳式产业转移”局面;在蕉华园区,蕉岭与省市场监管局、广州番禺三方共建食品产业园,首批入园20家企业,入选全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
广东洁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处理线路板废物资源再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正在装修厂房,2025年上半年将实现投产。
选择蕉岭,看好蕉岭,背后是对蕉岭的信心。“我们看中了广福镇的地理位置,以后方便企业到福建与其他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企业新发展。”该公司总经理黄荣国表示。
扮靓面子
人居环境整治带来幸福生活
“现在的蕉岭,可以用‘每天一变’来形容。”近期,省界门楼的提质升级,让广福镇居民钟海新感慨万千,“当身边一点一滴都改变时,心情都不一样了。”
广福镇位于粤闽交界处,是梅州市的“北大门”。今年以来,蕉岭县借力中铁广投,全力建设具有客家特色的省际廊道示范带,打造对外形象风貌展示的重要窗口。省界大门也借此契机“美了一把”。
全新的省界大门。丘林强 摄
来到广东省与福建省的交界处,原本简朴的省界门楼如今已焕然一新。“梅州福”客家风格镂空窗,设计仙鸟腾飞构筑,搭配“粤来粤好,粤来粤美”标语……新形象令人眼前一亮。
黄师傅是来自龙岩的货车司机,平时喜欢用视频和相片记录货运途中的点点滴滴。看到省界大门的变化,他多停留了一会,拍了几张照片,在朋友圈写下:“广东省门变好看了,很不错,身边美景不能错过。”
广福园区入口有了新的模样。丘林强 摄
“省界门节点项目于今年8月1日启动,目前已基本完工。”中铁四局蕉岭“百千万工程”项目负责人牛录菊介绍说,该项目是中铁广投助力蕉岭“百千万工程”镇村建设的省界门节点提升项目,包括将粤闽交界省界门由双向两车道升级为四车道,增设了绿化带、智慧停车场及“网红打卡点”等配套设施。
除了省界门,四周也多了许多新装饰。在省界门楼的左侧,一尊栩栩如生的飞鸟傲然矗立,成为整个门楼的一大亮点。
“项目整体设计选取广东省鸟‘白鹇’腾飞形象,并将省界门打造成迎宾门户,以国道205线作为宜行宜游的入镇主干路,通过‘福’字串联广福镇区5个景观节点,寓意五福盈门、纳福迎宾。”该项目主创设计工程师詹江涛告诉笔者,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客家元素,以“寻福之旅”为主题,把“福”元素作为城镇IP,着力打造“长寿福”“生态福”“丰收福”等一系列景观标识,重点打造广福圩镇主街和国道205线广福段“一横一纵”示范路段,提升示范路段沿线村庄农房风貌,打造多个景观节点,营造广福“五福盈门、纳福迎宾”的省界门新形象。
随着省界门节点提升项目的完成,四周的环境也和省界门一起,来了一个“大变样”:沿线双向两车道已升级为四车道,车辆通行更舒适;道路两旁新增设的绿化带内,三角梅开得正旺;沿途的民房换上新装,具有客家特色的屋檐镶嵌其中,让人耳目一新;智慧停车场、网红打卡小品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群众纷纷点赞。
省界门的改造提升,是蕉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蕉岭做好系统谋划,积极建设宜居县城、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努力建设焕然一新、宜居宜业的县镇村,大力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持续发力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
数据显示,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蕉岭完成农房风貌提升1600栋、占三年攻坚任务的80%,农村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100%,打造美丽庭院411个,高质量完成县镇村绿化种植19万株,人均植树量居全市前列。
广福镇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交界处,沿途的房屋换上了新装。丘林强 摄
过好日子
安置小区提前验收交付
“很快就能住上新房了!”广福镇大坝村村民林显芳很是激动,她期待了半年的新房已竣工验收,“春节可以在新房里过,真是出乎意料。”
12月12日,“蕉岭广福广州小镇”安居工程(一期)及直接配套附属设施(北地块)项目率先顺利竣工验收,比原定验收节点12月30日提前了18天,项目于12月14日完成物业移交。
“蕉岭广福广州小镇”安居工程项目。丘林强 摄
“蕉岭广福广州小镇”项目是广州市支持梅州市灾后重建的安居工程之一,位于蕉岭县广福镇广福中学周边,用地面积约26.5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设4栋7层高电梯小高层住宅区,并配套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商业等。
林显芳是“6·16”特大暴雨灾害中的全倒户(即房屋全部倒塌的居民),看着小区的大楼,她表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以后就在这开启全新的生活了。”
林显芳说,房屋倒塌后,她和丈夫意见发生了分歧,丈夫想在原址修建新的房屋,她想选择安置房。在看过安置区的样板房之后,她和丈夫最终选择了安置房。“交通位置便利不说,房屋的质量也很好,特别是配齐了热水器、燃气灶、床等家具,直接‘拎包入住’,省时又省心。”
安置房能够提前交付,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支援。“6·16”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广州市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立足广州所能、蕉岭所需,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型城镇化、农文旅融合,在蕉城镇和广福镇援建两个“广州小镇”,依托周边产业园区提供就业支撑,打造推动“百千万工程”、广梅协作示范工程,确保2025年春节前拎包入住,让群众搬得进、住得好、留得下。
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建设”思路和“一小镇一专班”配置,打造区域帮扶合作新样板,目前蕉岭广福广州小镇和蕉岭广州小镇一期项目主体均已完成移交。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是蕉岭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又一生动写照。实施“百千万工程”,归根到底是为了给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蕉岭持续推进民生项目建设,从交通出行、养老、精神文明等方面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把“群众所盼”变成“政府所干”,让全县人民底气更足、笑脸更多、生活更有保障,托起人民“稳稳的幸福”。
更多民生项目建设正在持续推进。
新建桂岭中学落成,新增初中学位1500个,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
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全覆盖标准化建设,医改工作入选广东医改创新典型案例;
“一镇三村”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镇村,“一镇九村”入选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接下来,蕉岭县将继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纾解民生难题,厚植民生福祉。
■一线实践
小田并大田
让碎片土地重新生金
“小田并大田”改变了原有田块分割的状态,打破了原来一家一户一块地的种植模式,催生了新的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蕉岭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新成效和亮点。
这项工作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如何调动村集体积极性,获得农民支持是关键。
“以前只要提到推掉田埂集中流转,村民就说难度大,没法实施。”新铺镇下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金淼还清楚记得改革开始时碰的钉子。“村民主要存在的疑虑是怕推掉田埂,分不清哪块田是谁家的,怕将来恢复时,自家田块面积会减少,担心土地集中流转后,拿不到流转费,过去自给自足种菜的地方没有了,还有些种粮大户想自己种地。”
要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做好,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打消他们的顾虑。
下南村面积大、人口多,有着良好的耕地条件。“下南村耕地平坦开阔,基础条件好;村子内的耕地与附近几个村的耕地,加起来约有1000亩。”林金淼介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之初,大部分村民持怀疑态度。对此,镇村干部积极担当,引进国企全流程合作,依托“EPC+O”模式先行从村民手上完成流转,再通过土地平整、国企运营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让村民按照股份获得流转金或土地经营收入分红。
“一户一块田”,即一户村民拥有一块农田。下南村通过整合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在原亩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小块田凑在一起变成大块田。“确权登记颁证后,各家田地信息都清清楚楚。”林金淼说,为推行改革,村里多次召开大会,村干部与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向村民解释土地确权承包政策。如今,承包协议在手,村民的担心也消失了。
广福镇石峰村的村民尝到了“一户一块田”的甜头。石峰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主导作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引导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鼓励撂荒农户无偿退出经营权,期限为5年,统一交由合作社托管。通过股权或份额量化,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目前,石峰村已流转土地1600亩。
石峰村委将整理后的连片耕地集约起来,大力引进水稻制种产业,大力扶持困难户和村民推广早季种植烤烟、晚季水稻制种产业,走出了一条“上季种烟、下季制种”的产业发展特色增收路。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和企业全程技术指导参与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质量有保障,产品不愁销。“我们计算过,发展制种产业可让每户每亩纯收入比种植水稻多1500元左右,带动村民增收225万多元。”石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景维说。
不仅如此,石峰村现在还是梅州市最大的村级烟草基地和梅州烟草核心产区。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石峰村烟叶产量和质量全面提升提高。“一开始,大家都奔着到外面去打工,认为工资高一些。加上大家并不太懂种烟技术,担心效益不好,导致种植烟叶积极性并不高。好在村里有一批党员干部先带头种起来,大家看到成果后便渐渐加入进来。现在烟农的日子可美了!”一名村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我有个同村的亲戚自家种了22亩,亩产干烟约280斤,总产值能达到近10万元,这不比打工强吗?”
“烟稻轮作,实现了稳粮与增收双赢。”钟景维说,抓住效益导向这把“金钥匙”,村民们看到了收益,其余工作也就能顺利推进。
通过承包权不动、经营权交换等方式,蕉岭引导农户将零散土地集中起来,变“一户多块田”为“一户一块田”。在整村并田基础上,以“一村一块田”方式整村流转,有效提升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益。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廖静宜 丘林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