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至25日,2024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广活动在中山举办。
本次活动深入总结了上海市、江苏省扬州市、河南省信阳市、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中山市、云南省昆明市等地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典型经验,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特点、建设和管理模式、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作了深入研讨。
活动现场。
近年来,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成为城乡文化发展的新亮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融入社区、街区、园区、景区等各种生活场景,在建筑形态、功能布局、服务业态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数量已经超过3.88万个,成为各地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活动现场,来自中山、扬州、武汉、上海、昆明、信阳6个城市的嘉宾围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展开推介研讨。
据介绍,中山市率先在全省打造共享型多功能复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成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69家,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带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扬州市就制定并颁布了全国首部以城市书房为主题的地方立法;武汉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坚持做到接地气、有人气、可持续,建设时会充分考虑周边氛围和市民需求;上海市将公共新空间嵌入城市公共设计当中,把最好的空间留给市民和游客;昆明市建成324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让老百姓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信阳市通过主理人计划,号召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相吻合。
现场交流访谈环节。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波表示:“中山香山书房建设让我印象深刻,中山在将在地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可以感知、可以认知、可以体验的空间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他建议,要适时启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指导标准,逐步凝练出中国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的经验。其中,中山要做好农文旅融合,形成以“文化+”为基础的整体文化空间,还可以打造人文社交空间,通过这些场所,形成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系统触达。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广钦表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好计划、组织等作用,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网络,比如扬州出台了地方法律;要讲科学、重特色,延伸新空间的服务触角,尊重城市定位、城市特色,比如上海提出建设“人民的城市”;要提高管理运营的效力,推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新空间的服务要更充盈、有特色,与本地文化传统相结合,向青年人拓展,要与群众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关注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向农村新空间发展。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苑世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