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广东医学》 2024年12月 第45卷第12期 专家笔谈
作者:张晓轩1, 黄诗雅2, 黄鹂1, 孙晨1, 原嘉民1, 杨志敏1
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引用本文:张晓轩, 黄诗雅, 黄鹂, 等. 中医湿证人群早期预警与干预的研究探索[J]. 广东医学, 2024, 45(12): 1511-1514.
摘 要
湿证是中医早期预防重大慢性病的重要靶点,对湿证进行早期预警,实现湿证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干预,是中医“治未病”以及健康管理、慢病防治的重要环节。论文围绕建立湿证预警体系并进行早期有效干预提出了以下观点: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湿证人群综合辨识体系;基于气象数据,结合中医体质学说、五运六气理论构建湿邪致病的综合预警模型;深化湿证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筛选湿证人群的早期预警敏感指标;建立稳定的自然人群队列,获取岭南湿证人群的发病规律及干预效能等高级别证据;开展中医药传统疗法干预湿证的规范化临床研究,形成湿证人群的保健调养方案。从而有效促进慢性病的窗口前移与及早防控。
【关键词】 湿证;早期预警;早期干预
中医湿证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易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是心脑血管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重大慢性病以及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基本证候,是中医早期预防重大慢性病的重要靶点[1-3]。对湿证进行早期预警,实现湿证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干预,是中医“治未病”以及健康管理、防治慢性病的重要环节,与近年国内外学者倡导战略前移、重视预防以防治重大慢性病的理念不谋而合。2021年3月20日,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项目团队就如何建立湿证预警体系并进行早期有效干预进行多次调研与探讨,认为目前尚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 建立湿证人群的综合辨识体系
湿邪弥漫三焦,外犯经络、内侵脏腑,可出现复杂多变的症状群,故湿证易与其他证候混淆,其评估不易厘定。因此,如何精准辨识中医湿证、有效筛选并锁定目标人群,是早期预防的前提和难点。其次,在健康人群(无病、无湿)发展为湿证疾病人群(有病、有湿,如代谢综合征、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当中,中间尚有湿性体质人群(无病、有湿)、湿证预警人群(无病、有湿,疾病临界阶段如血糖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无症状血尿酸代谢异常、体重超重)的阶段。就湿证的早期干预而言,尚需掌握健康人群发展为湿性体质人群以及湿证人群从健康危险状态向疾病转变的关键症状或敏感性指标。但目前中医对湿证的辨识,多从证素入手,且以主观辨识为主,客观辅助测量仪器如舌诊仪、脉诊仪、气味诊断仪等尚未达到诊断清晰的高度,缺乏可量化、客观化的辨识规范。故需筛选合理精准的辨识方法和工具,确定客观化指标,对临床症状进行量化分级管理,从而系统建立湿证人群的中医辨识体系。
目前,实验室根据中医湿邪性质与致病特点、影响因素等,建立了由形体肥胖、身热不扬、头重如裹、口黏腻等30个条目组成的中医湿证评估量表,其内容覆盖广,为临床辨识湿证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同时将中医客观化辨识工具如红外热成像、经络测量仪等运用到湿证辨识中,以延伸中医传统的四诊方法。红外热成像是反映人体全身能量代谢的规律及变化特点的功能影像,具有敏感度高、非接触性、无损伤等优势,使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寒热状态视之可见、见之可测,在体质管理、慢病管理、生理病理功能评估、疾病早期诊断及筛查等方面具有广泛运用[5]。已有研究发现,痰湿质人群具有三焦序列呈异常分布、督脉呈弥散分布等红外热成像图像特征[6-7]。目前,根据湿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在湿性体质人群上常出现寒热征象的特点[8],实验室正逐步建立红外热成像脏腑投射区域特征,以期使湿证可视化、客观化、动态化。经络测量则是通过经络测量仪输入微量的电流,从人体经络穴位获得电阻值,将能量信号转换为数字,得出经络测量数据的辨识工具,具有无创、快速、可视化、客观化的特点。团队前期通过探讨湿热质、痰湿质人群的代谢及经络数值特征发现痰湿质与脾、胃、肺、三焦、肾、膀胱经络的虚证关系较为密切;湿热质与心包、小肠、胆、膀胱、脾经络的实证关系较为密切,从而为痰湿质和湿热质的体质辨识和体病相关的研究与干预提供参考[9]。另根据湿邪易伤脾胃、阻滞代谢特点,正在建立、完善湿证人群的中医舌诊、气味数据库,融合16S rDNA测序、靶向代谢组等技术,对湿证人群的多维客观指标评价进行初步探讨[10]。
另一方面,基于气象数据构建湿邪致病的综合预警模型,同样是建立湿证人群综合辨识体系的关键环节。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学科[11]。正常情况下,当气象在一般范围内波动时仅引起机体代偿性生理变化,机体仍能维持功能的相对稳定;当气象变化超过人体调节的能力和范围时,机体平衡被破坏而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12]。不少研究表明呼吸系统、皮肤病、风湿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病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13]。然而目前关于气候与疾病发病关系的人群调查研究中存在样本量较小、多以定性描述方式描述湿度与健康关系、缺乏湿度、气温等具体指标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定量化研究等问题。就湿度这一指标而言,人体调节能力可承受范围内的数值区间尚未明确,对于疾病发病的预警作用尚未明晰[14]。随着智能穿戴技术的普及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实时、动态、定量监测人群的心率、血压、呼吸、血糖等各项生理指标已成为可能,以气象学结合中医体质学说、五运六气理论等对上述生理指标进行交叉分析,筛选影响发病的外界因素,探索疾病发病与气候的关系,对不同年龄、生活习惯、中医体质、发病倾向、基础疾病的人群进行健康预警,是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2 深化湿证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指出,痰湿质、湿热质发病倾向为中风(缺血中风)、胸痹(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脑血管及代谢类疾病。研究发现,痰湿质、湿热质与平和质的差异代谢产物及肠道菌群富集通路与三羧酸循环、糖酵解、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多个能量代谢通路相关[15],以上能量代谢通路障碍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16-17],而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故从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等微观角度探讨湿性体质、湿证人群的生物学特征,对于湿性体质易感代谢疾病的预测、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明确中医药治疗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湿证人群的作用靶点及其防治机制[18]。以代谢综合征为例,如张萍等[19]运用核磁共振氢谱进行定量检测比较代谢综合征痰证、湿证患者及健康人群,发现痰证、湿证两种证型间代谢谱存在差异,湿证患者存在糖代谢、脂代谢异常;又如刘石密等[20]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痰湿证和非痰湿证患者血清的代谢物存在差异,差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作用密切相关,其中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基团的血浆溶血磷脂酰胆碱与痰湿证相关,提示血清代谢组学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痰湿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然而目前虽已有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但尚缺乏湿证人群从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发展转变过程的敏感生物学指标[21]。同时,因湿邪具有弥漫三焦、无处不到的特点,导致不同个体的发病部位亦有皮肤、关节、胃肠道等差异,有待从微观角度进行定向深化研究。
对此,目前湿证人群早期预警亟待建立平和质人群、湿性体质健康人群以及患病湿证人群的样本生物标本库,建立高通量比对数据分析平台。根据湿性粘腻的特点,可使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流变相关指标;根据湿伤阳气的特点,可使用GSHpx试剂盒、ROS检测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情况;根据湿性趋下、延及二便、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致病特点,可进行尿液分析及肠道菌群检测,同时运用唾液芯片检测唾液的葡萄糖浓度、亚硝酸盐浓度、酸碱度以及缓冲能力等,筛选湿证人群快速检验预警指标;因湿邪易兼夹浊瘀,可挖掘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湿证人群的蛋白组学表观特征。通过上述系统生物学的多角度研究及多组学数据的整合,有望获得湿证人群的微观系统生物学特征及早期预警敏感指标。
3 完善岭南地区湿证人群队列研究证据
多项队列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高血糖等代谢类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22-24],而肥胖多见于湿性体质人群[25-26],湿邪是肥胖的病理关键因素[27]。但岭南地区尚未见关于湿证人群的连续性观察研究,对湿证人群发病的倾向、发病率、致死率等仍缺乏循证依据,同时由于无法确定湿证与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关键性的临床症状与敏感指标亦无法确定。故在湿证高发的岭南地区,建立稳定的自然人群队列进行观察研究,是验证中医特征辨识体系及实验室快速指标、微观生物学等指标有效性和敏感度,及获得湿证人群的发病规律及干预效能等高级别证据的必要步骤。团队前期曾通过对岭南地区自然村落人群进行连续3年的中医体质自然转归队列研究,初步得出持续偏颇体质状态人群新发疾病机率较高[28]。后续可通过开展自然村落、社区等湿证人群前瞻队列研究,随访跟踪3~5年湿证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不同疾病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以获得湿证人群的中医健康状态演变规律。
4 开展中医传统疗法干预湿证的规范化临床研究,形成湿证人群的保健调养方案
中医传统疗法中的刮痧、拔罐、艾灸等[29]干预技术,具有简便验廉、操作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特点,尤其适合大众人群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保健,在人群中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有利于实现对湿证人群的二级预防。但上述干预技术干预湿证尚未进行高级别的临床研究实验,尚未取得效能评价,其干预的生物学机制尚未清晰。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中医传统疗法早期干预湿证人群进行规范化的临床研究,获得不同干预方案的干预疗程、起效时间、治疗有效率、常见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及临床结局评价情况。具体而言,目前尚需根据中医理论制定湿证的诊断标准,包括主症、次症、舌象、脉象等,以确保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同时制定统一的治疗周期、治疗次数等,并明确治疗前、中、后的检查项目和评价指标,以规范治疗方案;制定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和处理程序,确保研究安全性;在主观症状评分的基础上,引入客观指标(如实验室检查等)作为辅助评价;规范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确保数据质量,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通过上述规范化路径和方案,可以提高中医湿证人群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形成系统的湿证人群保健调养方案奠定基础。同时可通过对湿证人群干预前后实验室相关氧化应激及小分子生物标志物变化,阐述中医干预湿证的基本原理并探究其相关代谢通道;构建肠道菌群与中药互作研究的标准化实验平台,多层次阐明肠道微生物对于中医药综合干预的响应作用机制,为湿证高危人群提供高级别证据的干预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发系列性产品、服务包、形成技术规范或标准,建立湿证干预示范基地,从而实现对湿证的早期干预。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慢性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也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湿证为岭南地区多种慢性病的核心病机,因此有必要对岭南湿证进行全链条研究规范及系统的探索,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指引临床诊治实践为初衷的岭南湿证治疗理论体系,提高慢性病防控的质量与能力。中医整体观以及未病先防的思维,是中医学在临床干预过程中独具的自身特色及显性优势,有必要采取可行措施对湿证进行早期辨识,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工具构建人体的湿证表征,建立湿证的系统性生化指标体系,构建湿证的疾病预警模型,并针对湿证高危状态展开主动干预,通过中医药干预湿证的规范化临床研究形成湿证的防治方案,从而促进慢性病的窗口前移与及早防控,推进岭南地区及国家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
编辑:张燕玉
复审:罗劲娜
审核:庄晓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