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前置,擦亮和美乡村幸福底色|“和美乡村 清远画卷”系列报道①

南方+

编者按:

近年来,清远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工作部署,大抓人居环境整治,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用心答好环境综合整治优先题、风貌管控必答题、绿化美化基础题,坚持运营前置推动乡村建设,不断擦亮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为进一步推动清远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营造全市上下关注和支持和美乡村创建的浓厚氛围,即日起,南方+推出“和美乡村 清远画卷”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走进位于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龙须带水库移民村的横畔村小组,沥青道路干净整洁,新房有序排列,庭院前花团锦簇,精品民宿引人注目,民宿中,游客三五成群,或在院中围炉煮茶,观赏着美丽的桃花湖;或举起手机拍照录像,记录着让人心旷神怡的瞬间。

清新区浸潭镇龙须带水库移民村横畔村。

清新区浸潭镇龙须带水库移民村横畔村。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如诗如画,既让人心安于斯,又催人奋进于斯。

清远遵循着“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把改善村落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这一理念,坚持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加快培育“和美乡村+新业态”,以点带面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样价值,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更多的村庄成为更具生机活力的和美乡村,推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落地转化。

策划先行,运营思维前置

2024年,横畔村纳入清远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态村”创建,依托桃花湖“一线”湖景,充分发掘生态资源,由在外闯荡事业有成的热心人士成立又壹村民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村实施乡村环境景观化行动,培育景观化村庄旅游新业态。

围绕经营主体农旅业态发展,横畔村坚持运营前置思维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提升,先后完成全村25间裸房外立面整治,推动建设环村绿道、登山步道、乡村小公园、休闲驿站等工程,完成全村道路硬底化和主干道黑化工程。目前该村已有2家民宿投入运营,2家民宿正在建设中,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6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5个。

太和镇坑尾村委会下吊丝村

横畔村不是个例。在清新区太和镇坑尾村下吊丝村,绿树成荫,村道整洁,不远处,风格独特的网红民宿里,游客争相“打卡”。在“特色村”创建中,坑尾村不断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民宿以及食用菌、竹笋、瘦身鱼等特色种养业,实现“家园美”到“家业兴”,乡村旅游年收入超3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万元跃升至12万元。

据悉,驻太和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从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着手,邀请专业团队对村庄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设计,引入清远市清新区山涧小筑民宿服务有限公司,由公司开展整村性、系统化、多维度经营,建成坑尾慢生活休闲度假村。

“度假村运营后,参与的村民家庭年收入增加3.5万元/户以上,并逐年递增。”坑尾村下吊丝村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村坚持村庄建设与经营并举,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2024年初,市农业农村局召开乡村运营赋能乡村建设推进会,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指引和评价指南,根据产业基础在全市范围遴选横畔村等59个代表性乡村,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色村”“生态村”,以“产村合一”理念,在品牌先行、运营前置理念指引下,进行整体规划,解决谁来经营、怎么经营、业态如何引进等深层次问题。59个村提升农房风貌1893栋,乡村绿化植树2.4万株,土地整合1.2万亩,吸引青年返乡创业210名,撬动社会资本投入481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30多万元,带动就业1729人。

产业主导,打造“共富乡村”

新房林立有序、道路平坦宽阔、产业串珠连片……行走在清远广袤的乡村田野上,目光所及,处处皆景。

和美乡村创建突出产业牵引,坚持乡村建设、运营一体推进,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主题,利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通过乡村运营,引导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形成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并以市场化为主导方式完成经济效益转化,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连州市东陂镇大江村马头陂村的“特色村”创建,充分发挥河流沿线生态自然优势,在马头陂村打造一处鱼鳞陂水景观,形成新的网红旅游打卡点,节假日接待游客数突破1000人次/日,带动沿线1000多名村民就业。为释放庞大的游客经济活力,该村不断优化项目布局,在马头陂田园综合体周边划定区域,铺设网红商铺,引入餐饮、零售等商户近10家,提供更衣间、遮阳伞、露营桌椅等设施设备租赁服务,串联周边12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引导果农探索发展“亲子采摘+观光打卡+火龙果美食制作”营销模式。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莲塘村横水村引入醒狮文化IP推动美丽经济转化,将非遗传承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利用当地丰厚毛竹资源和狮舞文化底蕴,盘活小学旧址建设产业基地,设置手扎工艺、缝纫、彩绘等车间,以“乡村振兴车间+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莲塘狮舞文化产业,制作手工艺品超50%销往东南亚国家,2023年以来狮头订单量达7000余套,各类产品销售收入总额400余万元,带动约120名村民灵活就业,预计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清城区石角镇马头村中心村则与清远职业学院旅游家政与艺术学院开展联建共建,成功孵化马头村翰林千益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整合研学基地周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卫星工厂建设,承接完成各式服装生产超8万件(次),带动村民增收10万余元。

“我们可以针对游客个性化需求,定制旅游路线。”佛冈县水头镇新联村凤山村荇竹里综合娱乐片区主理人介绍。据了解,凤山村“特色村”创建,依托乡镇康养产业发展的“东风”,对村内危旧房屋进行清拆,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提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精心打造原始生态民宿,进而促成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回流,成为药王谷康养度假中心的一个重要延伸和分支,从一个无收入、无名气、无产业的“三无”小山村,蝶变成康养民宿产业颇有名气的“明星村”。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石坪村。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石坪村。

而位于清远北部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石坪村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壮瑶民族聚居的特色村落。该村依托“特色村”创建资金,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引入专业文旅团队共同参与项目整体规划、建设和运营,盘活30栋旧民居,打造“修旧如旧”的游客接待中心、乡村咖啡酒吧、公共餐厅、旅行民宿等,整合300亩耕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让传统村落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2023年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

“三变”赋能,激活村庄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土地流转到哪里,“资源库”“人才库”“项目库”建立到哪里。清远坚持整合要素、盘活资源,以和美乡村创建村为单位形成可供项目快速落地的招商“生态资产包”,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村庄经营,开发特色农业、民宿、康养、文创等多样化业态,将村庄构建成一个经营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使乡村活起来、火起来,带动百姓富起来。

英德市黄花镇明迳社区邓屋围村。

英德市黄花镇明迳社区邓屋围村。

在英西峰林环绕的英德市黄花镇明迳社区邓屋围村,借创建“生态村”的契机,整合流转35亩集体土地,引进英德市云上云左民宿公司合作运营,村与经营主体共同完成民宿、农特产品交易点、村史文化馆等的策划与建设,建设农家乐体验区与果蔬采摘园等经营场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近9万元的稳定增收,带动周边近30名村民的就业。

清新区三坑镇湴崀村黄坑一村,依托湴崀村全资投资成立了村级强村公司——花有信公司,该村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化身农村职业经纪人,通过整合和盘活村内的优势资源,从探索在“农光互补”项目基础上发展“板下经济”、到盘活全镇凤眼果资源打开销路打响名堂……带领湴崀村从无到有逐渐搭建起了农业产业板块,帮助湴崀村乃至三坑镇的农产品走出大山,扩大市场份额。

“美丽经济”之花同样绽放在英德西牛镇赤米楼下村,在“特色村”创建中,整合村中110亩土地,成功引进英德市华笋食品有限公司,建设麻竹笋收购加工基地,在为村集体每年增收5.5万元的基础上,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连南三江镇三排村光明村盘活闲置土地和荒山坡地种植了油茶,积极引进广东和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一村一品”油茶示范园区,采用“党建+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5000亩油茶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不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阳山县秤架乡秤架村大坑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盘活林地资产,“唤醒”林地资源,并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流转的形式,引进种植养殖产业大户,把产业基地建在“村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1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在清远各地,以运营前置思维推动和美乡村创建的实践已全面铺开。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未来,期待各方持续发力,聚焦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乡村建设和运营协同,盘活乡村资源、做活乡村业态,推动清远广大乡村朝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不断迈进,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撰文:邓文燕 刘洪飞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