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阳“食”力①|让老饕们欲罢不能的阳江“虫草”,你吃过吗?

南方+

 编者按 

“唯有美食和远方不能辜负。”对于美食的热爱,长久根植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人们常因一顿美食,呼朋唤友、结伴同行,奔赴另一座城市。地标性美食更是城市文旅发展的“流量密码”。

为充分激发阳江“舌尖经济”的潜力,推动全市特色产业跑出高质量发展新速度,即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推出“漠阳‘食’力”系列策划,深入全市镇村一线,挖掘推介阳江特色美食及产业发展前景,让“漠阳味道”更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让美食成为传播城市美好形象和推动城市文旅发展、“百千万工程”的新动能。敬请垂注。

03:25

漠阳“食”力①|让老饕们欲罢不能的阳江“虫草”,你吃过吗?

藏在稻田里,软软的类似蚯蚓的虫子,一些人看到可能会瑟瑟发抖。但在广东,老饕们却将这种虫子“吃出了花”。

阳江也不例外,在阳江的各大食肆酒楼,都有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食材——禾虫。小小的禾虫,蒸、炒、煎、煲、炖、焖等,种种烹饪做法皆可,且各有特色,是当地食客用餐必点菜品之一。

“禾虫过造恨唔返”

外地朋友可能要问了,禾虫是什么?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有“水中虫草”之称,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咸淡水交汇的沿海或河口地带,喜欢栖息于稻田或浅滩的淤泥沙质土中,因在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时成熟,故名禾虫。

禾虫形似桑蚕,又像蜈蚣,虫身丰腴,含浆饱满。尽管它软体的外观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在阳江食客的眼里禾虫却是不折不扣的“宝贝”——蛋白质含量高,富含钙、磷等常量元素和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经济、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拾遗》写道:“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它具有滋阴壮阳、健脾、暖身、祛湿等功效。

每年农历九月,秋风渐起,禾虫陆续成熟,阳江的美食家们便迫不及待想要品尝这一口新鲜出炉的美味。

在广东还有一句谚语——禾虫过造恨唔返。“造”在广东话中是指丰收的时节。“当造”指的是刚好尝鲜的季节,而“过造”则是错过了尝鲜的时机,想吃都吃不到,后悔莫及。

这句谚语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在“识食”的老广心里吃“当造禾虫”的重要性。

在阳江,禾虫常见的做法有焗、炒、蒸、炖几种,禾虫饭、禾虫蒸蛋、酥炸禾虫、禾虫汤都是阳江的招牌菜,其中以禾虫炖萝卜丝最具风味,用新鲜禾虫与萝卜同煮,片刻后禾虫的鲜味即与萝卜的甜味相混合,香气扑鼻、让人垂涎。

此外,还有禾虫干、禾虫酱、禾虫饼、咸禾虫等,皆是许多阳江人记忆中的“乡愁”。

小小禾虫,稻田里的“软黄金”

禾虫味美,却不易得。主要分布在滩涂、稻田中的禾虫对生长环境要求颇高,稍有污染或喷洒过农药的土质都不能生存。而阳江有滩涂面积超130平方公里,多地域为咸淡水交汇处,水质清澈、稻田广袤,给禾虫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说起禾虫养殖,就不得不提阳江禾虫养殖的领军人物—“禾虫博士”陈兴汉。作为阳江农业科技工作者,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水产专业教授、禾虫人工繁育技术团队首席专家,陈兴汉不仅带领团队攻克了禾虫规模化繁殖关键技术难题,为禾虫农业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还研发出“水稻+禾虫”高质高效综合种养技术,该技术已连续三年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推广和辐射至省内外多地,实现内陆山区稻田养殖禾虫的重大模式创新,同时推动了撂荒地全面复耕复种,促进水稻种植增效和生态环境修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如今,“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已经趋于成熟,陈兴汉介绍,如果科学养殖,该模式下,每亩禾虫年产量能达100公斤以上,产值约2万元,利润可达1.2万元以上。

小小禾虫,却蕴含着撬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故其一度被誉为稻田里的“软黄金”。当前,阳江多处田间地头都可看见“水稻+禾虫”这一种养模式,“软黄金”也越来越多。

“多年生稻+禾虫”成增收“新密码”

不仅如此,阳江还在持续探索这一模式更高效的种养成果。在江城区城西街道,一种“多年生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正在成为当地农业增收的“新密码”。

据了解,城西街道禾虫产业基础扎实,农田及水源条件良好,是远近闻名的禾虫养殖基地。

日前,记者前往城西街道阮西村“多年生稻+禾虫”试验田,恰逢试验田迎来第一季丰收。“第一季丰收,水稻亩产量达到300公斤,禾虫也长势喜人。”试验田种植单位广东稻花禾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传统稻虫共生的种养模式,每至播种和收割的季节,机械作业会影响到禾虫的生长环境,一度成为他们扩产的瓶颈。为此他们走访了省内外多个地区,在云南了解到多年生稻具有免耕的特性,遂于今年7月引入多年生稻,打造了30亩“多年生稻+禾虫”试验田。

试验田由广东稻花禾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深圳华大云谷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共管,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提供技术指导。

据悉,广东稻花禾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今年4月成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工作站正是由陈兴汉引领,致力于推动禾虫从苗种规模化繁育到禾虫标准化养殖等一系列技术研发,从而推动禾虫高效养殖。

“多年生稻可以连续免耕收割3—5年,可为禾虫提供安定的生长环境。另外,养禾虫的稻田越养越肥,可为稻田提供肥沃的土壤环境,二者相得益彰。”深圳华大云谷科技有限公司多年生稻首席技术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陈齐炼介绍,多年生稻从第二季开始就免去了购种、育秧、插秧、耕整等系列环节,每亩每季可节省500—600元的成本。

“多年生稻的引入,解决了收割、翻耕的难题,为禾虫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城西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文霆表示,该街道将积极推广“多年生稻+禾虫”种养模式,将禾虫养殖面积扩大至3000亩,从而带动村民就业、村集体增收,进一步提升禾虫产业发展水平。

许文霆介绍,依托禾虫特色产业,城西街道正在谋划更大的发展空间。该街道正在加快建设“一院一中心两基地”项目。项目包括禾虫产业研究院、禾虫种业创新中心、工厂化禾虫养殖示范基地、禾虫加工基地。

“项目建成后,将致力于禾虫种质资源保护及遗传育种、工厂化人工育苗、禾虫生态养殖、禾虫系列产品开发及‘阳江禾虫’品牌培育等,着力打造一条完整的禾虫产业链,使禾虫产业成为阳江‘百千万工程’优秀典型范本。”许文霆说。

策划/统筹:杨世华 黄韬炜

采写黄林

出镜雷怡婷

剪辑巫雅柠 雷怡婷

海报巫雅柠

编辑 魏楠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