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阳江市闸坡镇紧紧围绕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阳江市委“433”工作安排和区党工委部署要求,聚焦打造绿色生态、蓝色海洋、特色文化三大名片,全力做好特色产业发展文章,助推闸坡镇“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上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把“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胜势
闸坡镇拥有林地面积8.3万亩,城镇绿化率达61.61%,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闸坡镇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引入广东正然中草药基地项目,以麻礼村为试点向全镇19个村委会推行,打造“十九村十九品-南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成标准中药示范田约500亩,已育苗种植16种广东省保护与保育的优质药材品种,种植30多种南药。园区全面建成后,将带动周围村民就业约500人,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300万元收入。利用飞鹅岭天麓山顶公园,带动村企合作,助力壮大村集体经济。
此外,闸坡镇利用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农文旅产业,增加旅游收入。结合“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利用珠海帮扶力量,筹集23.5万元打造“绿美双丰旧圩菠萝蜜种植试验基地”。结合北汀村远近驰名的“黄皮村”文化,打造黄皮小院,在村周边种植黄皮树1500多棵,可实现每年15万元的黄皮果产值。
坚持“向海而兴”,发展“深蓝经济”
闸坡镇是一个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滨海城镇。海岸线长85.98公里,海域面积640平方公里,浅海和滩涂面积98平方公里。该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以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为依托,建立海洋捕捞、种苗繁育、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渔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推动建成周长90米以上的深水网箱120余个,打造“闸坡码头”海产品加工品牌,5万平方米的闸坡国际海产交易市场顺利建成使用,推动海产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按照海陵岛-阳西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指引,闸坡镇坚持“疏近用远,生态优先”原则,让浅海养殖逐步向深海迈进,将近海养殖平稳有序向海洋牧场转型升级。
依托山海资源优势,打响全域旅游品牌
闸坡镇拥有以“南海Ⅰ号”为核心的海丝文化、宋遗存文化、疍家文化及太傅庙、汤显祖文化览胜公园、医帝宫、语言学家黄伯荣故里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闸坡镇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依托,以海丝文化为内涵,辐射带动周边及各村大力发展民宿、乡村酒店、旅游服务和农文旅项目。以谷寮村、山底古村为引领,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群。谷寮村获评全市民宿发展示范村,那拿村打造板蓝根油菜花观光旅游产业园,北汀村建成听海耕田项目,莳元村盘活土地建设“领鲜美食城”和“文华北洛商业广场”,实现村集体经济突破1000万元,丹济村整村2000多亩土地流转打造“稻油稻”农业种植基地,双丰村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新盐村建成富悦来生态农场。此外,通过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把沿线景观串珠成链,推出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北汀湾赶海点、望海亭等多个网红打卡点,全域旅游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立足镇域产业实际,写好“土特产”大文章
闸坡镇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进企业盘活闲置土地,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珍珠马蹄、孖宝无核荔枝、“闸坡码头”海产品、咸水稻、水飞鸭、黄皮、凤梨、海红香米、红薯、南药、板蓝根油菜花、禾虫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规模化种植,引导农业向特色化、品牌化道路推进。建成海陵珍珠马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全镇珍珠马蹄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产值近1亿元。村企合作建成东彭合作社农业产业园,流转整合土地350亩,带动村民增收。2024年所有村委会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其中100万元以上村6条、1000万元以上村1条。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打造新兴产业
闸坡镇结合市发展规划,协助推进“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构建,落实发展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推动海岛东西两翼适度发展船舶维修、航空航天以及海空交通产业。同时,闸坡镇结合有条件的村委会,发展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产业),如双丰村引进云帆文化旅游发有限公司,开发无人机培训、低空跳伞等航空文旅项目,全力配合推进中远海运重工华南基地项目落地,实现辐射周边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
近年来,闸坡镇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森林小镇”“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以及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擂台赛“六强镇”等荣誉称号,获评首批全国“和美海岛”,2024年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
下一步,闸坡镇将继续按照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阳江市委“433”工作安排,擦亮绿色生态、蓝色海洋、特色文化三大名片,走好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为阳江打造“绿能之都,海丝名城”作出贡献。
南方+记者 雷怡婷
通讯员 吴秋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