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镇:红色热土,绽放新颜|走读紫金省级典型镇②

南方+

编者按

近年来,紫金县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化运用“133”工作法,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典型镇村的培育提升是“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抓手和重要工作,在紫金,龙窝、九和、苏区等第二批省级典型镇正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新引擎,共同绘就紫金县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为深入展示紫金在“百千万工程”中的生动实践与创新举措,展现其城乡融合发展新风貌。南方+河源频道推出“走读紫金省级典型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走进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红砖黛瓦间,村民们干劲十足,挖掘机、推土机在工地上轰鸣作响,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南方拍客 肖斌 供图

今年以来,苏区镇积极把握广东省第二批典型镇培育创建机遇,严格对标典型镇“1+4+7+9+N”建设要求,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掀起共建共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热潮。

老屋新生

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交融

走进苏区镇圩镇,一栋栋改造老房子映入眼帘,它们不仅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古朴风貌,更融入现代生活便捷与舒适。其中,钟大爷家新居便是这一变化的缩影。

   南方拍客 肖斌 供图

“这房子是我一辈子的心血。”80多岁的钟大爷站在自家新居前感慨道。几个月前,这栋老房子还是一栋摇摇欲坠危房,由于用地性质复杂,维修难度大,一度让钟大爷犯了难。但苏区镇干部没有放弃,镇委副书记、社区书记、规划办主任、农办主任轮番上阵,耐心细致地做通钟大爷思想工作。他们不仅帮助钟大爷办理好所有报批手续,还妥善调解了左邻右舍纠纷,确保钟大爷能够安心拆旧建新。

如今,钟大爷新居即将落成,他觉得很知足,新房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而这样的变化,在苏区镇并非个例。为了提升镇村人居环境品质,苏区镇大力实施城乡风貌管控行动,对161栋“赤膊房”进行外立面改造,其中126栋已完工;同时,拆除88处临时建筑,面积达到5815平方米。

在苏区镇主街上,“红屋”等历史建筑被巧妙地融入到街景设计中,通过墙面彩绘、特色招牌、路灯装饰等形式,展现出苏区过往革命历史。每一位踏入苏区镇的访客,都能立即感受到这里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色。这种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交融,正是苏区镇获得省级典型镇的重要支撑之一。

绿色崛起

茶产业与文旅产业双轮驱动

苏区镇不仅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发展茶产业的理想地。

近年来,苏区镇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大力推动茶园提质扩容,助力茶叶种植面积超2500亩。其中,青林峰茶更是接连在2024年“中茶杯”大赛中与第二届中国蝉茶大赛中荣获“茶王”称号。

“这几年,我们茶叶品质越来越好,卖出去的价格也越来越高。”紫金县青林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钟铁戈笑着说道。如今,苏区镇从“紫金蝉茶”处落笔,融合苏区文化元素由强村公司负责塑造“苏区茶”品牌,统一种植标准、加工标准包装设计,推出苏区绿茶、苏区红茶等系列产品,以保价收购形式带动茶农种植。据统计,每年实现户均增收2.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60万元。

   南方拍客 肖斌 供图

除了茶产业,苏区镇还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被誉为“红屋”的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包括“血田”纪念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红二师师部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等在内的22处革命旧遗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些遗址不仅见证了苏区镇作为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革命老区镇的重要历史地位,也成为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以来,苏区镇还启动了苏区革命旧遗址群创4A景区工作,建成了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和紫金县革命斗争历史展,并全力推进苏区研学基地、苏区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

苏区镇茶产业与文旅产业的双轮驱动,不仅让苏区镇经济发展焕发出新活力,更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种绿色崛起模式,正是苏区镇获得省级典型镇的又一重要支撑。

共建共享

干群一心共绘美好蓝图

在苏区镇典型镇培育过程中,干群一心的力量始终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为了打造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苏区镇成立了典型镇培育建设工作专班,科学制定“施工图”和“工期表”,形成“一领导一项目,一项目一工期”的跟踪执行模式,全力以赴推进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工作。

   南方拍客 肖斌 供图

在推进过程中,苏区镇始终坚持听取各方意见,合力共建。在美丽示范主街建设中,他们通过调研走访,收集上百条群众意见和建议,最终在保持整体框架不变基础上,实施招牌字体和排版的多样化,共完成135栋圩镇建筑外立面提升,群众满意度高达98%。

此外,苏区镇还积极开展各类清洁行动和整治提升行动,不断提升镇村人居环境品质。该镇组建路域绿化净化行动队,累计清理国道路段水沟3.3公里、平整路肩3.4公里、修剪高草4.6公里;实施新一轮“三清三拆三整治”,摸排并清理积存垃圾和河道淤泥28处、拆除乱搭乱建22处、整治生活污水和“三线”问题15处。同时,深入开展“千塘万渠”清淤行动,共清理沟渠长度约2.2公里,清淤总量超30吨,参与人数达140人。

如今,苏区镇在省级典型镇培育下,干群一心,共建共享,不仅让苏区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苏区镇将以更加昂扬斗志、更加务实作风、更加创新举措,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策划:魏金锋 黄从高

撰文:张浩森 通讯员 甘建楼

摄影:肖斌

   南方拍客 肖斌 供图


编辑 羊建溶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