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新农人”郭文裕的现代化农场

南方+

■编者按:

在佛山市三水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一批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怀揣乡村振兴梦想的新农人走到了台前,他们成为推动三水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南方+三水频道将通过系列报道,介绍榜样力量,进而展现三水新农人锐意进取的风貌。


近日,在三水农场,256亩油菜花正迎风盛开,金黄一片。三水“新农人”、佛山市惠泰农业有限公司(下称“惠泰农业”)负责人郭文裕正通过手机查看正在施药的无人机。

“一台无人机约40分钟便能完成100亩田的施药工作。”郭文裕介绍,这是惠泰农业利用三水土地综合整治的闲置土地,试点推进“水稻-水稻-油菜花”轮作模式,也是惠泰农业水稻基地试点进行的第三种种植模式。

深耕乡土,90后“海归”变身农田“创客”,郭文裕为三水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用七年时间推动水稻种植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成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广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

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药作业。  南方+ 张秀蓝 拍摄

2

规模种植,探索生态种养新路径

“在澳洲留学期间,当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模式让人印象深刻。”留学归来后,郭文裕成立佛山市惠泰农业有限公司,在三水农场建立起千亩连片水稻种植基地,致力于推动水稻种植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

由于没有种植经验,郭文裕在2017年种植的首造水稻杂草丛生,收成并不理想。为此,郭文裕带领团队,虚心向省、市、区各级农技员请教,重点攻克封草、控草技术。经过数月的努力,水稻产量比第一造提高了一倍。

深耕乡土,郭文裕不仅在种植技术上下了苦功夫,更在种植模式上进行了多次尝试。郭文裕介绍,此前公司承包三水农场片区耕地1800亩,从2020年开始在该片区探索实施“稻稻麦一地三熟制”,在两造水稻的间歇期种植冬季小麦,同时采取机械化耕作方式,利用无人机播种、洒药提高效率。

以洒药为例,无人机打药10分钟左右可以完成20-30亩地的药物喷洒工作。而传统人工方式采用喷雾器,一天大概能完成4-5亩地的药物喷洒工作。机械化收割同样带来高效率,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完成50亩地水稻收割工作,而过去采用人工方式,一家三口一天也只能完成一两亩地的收割。

“总体而言,机械化耕作方式成本低很多,效率高很多。”郭文裕说,“稻稻麦一地三熟制”提高了农田的复种指数,有效利用良田的同时,又能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800亩,单造亩产800斤左右,一年两造亩产约1600斤;一造小麦种植1100亩,亩产300多斤。

而在去年,郭文裕又尝试了一种新的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利用互利共生原理,将水稻和虾类进行集约化养殖,在稻田种收两造水稻后,利用冬歇期养殖一季虾。

郭文裕介绍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南方+ 张秀蓝 拍摄

“去年拿出了130亩田进行稻虾种养,每亩可多产200斤成虾。”郭文裕介绍,将稻田与虾类养殖相结合,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稻提供了虾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庇护,而虾类则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和杂草防治的效果。

同时,岭南冬季气温高于湖北等传统养殖区的气候优势,可更早将成虾推出市场,获得更好的价格和销量。在去年成功试验的基础上,今年惠泰农业整合500多亩虾塘和800亩稻田进行规模化稻虾种养。

据估算,每亩田地小龙虾可增收4000-10000元,带动每亩田稻、虾年产值达6000-12000元,提高了土地收益和生态可持续水平。此外,为进一步探索绿色生态种养模式,今年惠泰农业还试点推进256亩“稻油”轮作模式。

1

科技赋能,打造联农带农新样板

“没有科技,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郭文裕介绍,刚入行时发现,国内水稻种植普遍还是采用人力种植,而人力成为保耕、保粮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冠疫情期间,郭文裕便萌生了推广无人机种植的念头。

于是,郭文裕成立专业无人机植保服务团队,首次将植保无人机引入三水,惠泰农业也成为佛山市农用无人飞机水稻直播技术示范基地。

郭文裕成立专业无人机植保服务团队,首次将植保无人机引入三水。 南方+ 张秀蓝 拍摄

郭文裕成立专业无人机植保服务团队,首次将植保无人机引入三水。 南方+ 张秀蓝 拍摄

“这6台40L植保无人机是新一代机子,更轻更稳定,可进行更精细的植保作业,包括播种、施肥、施药。” 郭文裕说。

如今,植保无人机更新换代后,惠泰农业承包的2000亩地只需配备3人负责植保、7人负责田间管理,越来越接近郭文裕心中的“无人农场”。

据统计,惠泰农业的专业无人机植保服务团队年飞防作业面积超3.1万亩,累计作业总面积超15.6万亩,机械化实施土地平整、播种、施药、测土配方施肥等种植工序,播种成本由5.4万元/千亩降至1万元/千亩,不仅大幅提高种植效率,还辐射带动农场周边数十农户开展机械化耕作。

而这只是郭文裕践行“科技兴农”,探路“智慧农业”缩影。进入种植业后,郭文裕接触了很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他希望依托现代科技打造水稻种植全产业链服务,帮助更多农户摆脱“看天吃饭”的旧路。

“岭南雨水多,水稻收割后的晾晒问题困扰很多个体农户。”为解决这个问题,郭文裕于2022年开始筹备建设粮食烘干中心,投资超1000万元打造了佛山市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智能粮食烘干中心,并于今年投用。

惠泰农业粮食烘干中心配有热泵式和天然气式谷物烘干机、干湿谷仓、谷物脱壳机、色选包装机等智能化设备,日烘干处理量可达252吨,能为半径150公里内的农户提供稻谷烘干服务,带动社会化烘干面积约1000亩,补齐区域社会化服务短板。

郭文裕展示烘干的稻谷。  南方+ 张秀蓝 拍摄

经过7年发展,惠泰农业成功打造“企业+科技+农户”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获评“佛山市水稻种植大户”,还是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水稻种植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惠泰农业粮食烘干中心日烘干处理量可达252吨。  南方+ 张秀蓝 拍摄

“这里也是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虫情测报站,可为农户提供虫害防治科学依据和指导建议。”郭文裕介绍,接下来,惠泰农业公司还将成立区域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专家咨询、技术培训等农技服务,为粮食生产全流程提供专业服务,提升区域农业信息化、社会化水平,打造联农带农服务新样板。

采写:南方+记者 张秀蓝

1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