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暨南大学人文学院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课——“AI+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学实践课。这堂课作为《〈红楼梦〉与中华文化》课程的精彩延续,为学生们打开了深入理解《红楼梦》的新窗口,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找到新生力量。
“AI+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学实践课。
在这堂实践课上,学生们被赋予了双重任务:一方面,他们要深入挖掘《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或文化元素,与珠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巧妙融合,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课堂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另一方面,他们还要积极运用AI技术,以科技的力量展现新时代汉语言文学学子的创意与担当。
授课教师杨刘秀子表示,这次实践课是在扎实理论课基础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旨在响应新时代教育的号召,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通过文学与田野调研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思政之中。
八个小组的学生们围绕《红楼梦》中的多元主题,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他们或聚焦戏曲、节庆,或探索扇艺术、中医药文化,还有的小组则致力于传统乐器、家族树结构以及美食佳肴的研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挖掘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还以AI技术、角色扮演、创意手工、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经典与现代碰撞出火花。
学生展示创作作品。
节庆文化组组员任佳宇介绍,组员们利用AI算法优化图像处理技术,将其融入实物纸伞的制作中。他们巧妙地将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的“鹤”元素与《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相结合,每一把纸伞都仿佛诉说着一位佳人的悲欢离合,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文化组同样表现出色。组长林钰均介绍,他们结合珠海市传统医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陶瓷瓶的正反面设计,生动展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林黛玉中暑后饮用香薷饮解暑热的场景,到晴雯生病时宝玉命麝月去取的“西洋贴头疼的药子膏”,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学生们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
扇艺术组的同学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在课前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画的培训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将学到的技艺融入“缘起青埂峰”这一原著情节中。
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这门课程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加立体和生动的认识。”香港籍学生郑雍激动地说,各小组的精彩展示,让他感受到现代与传统、科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每一次创新呈现,都是对《红楼梦》深刻文化内涵的一次精彩演绎与传承。
此次“AI+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学实践课的举办,是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语言诗学研究所、香山文化研究所教研成果的精彩展示。
南方+记者 冉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