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十年求贤记|科技篇:从“卡脖子”到科创热土

南方+

“他们不相信中国人能做这个。”谈起十多年前去欧美市场销售高端医疗器械的往事,博迈医疗技术副总经理张志军一脸无奈。曾几何时,国际市场将中国制造视作“廉价、低质”的代名词,拒之于千里之外。

值得欣慰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当张志军再次拿出样品给欧美客户看时,他们赞不绝口,说:“你们的器械质量好,有创新!”从无人问津到畅销五洲四海,东莞高端制造如何闯出一片天?这背后,是东莞厚植科创土壤,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人才数十年如一日开展自主研发的久久为功。

从无到有,开天辟地

四十多年前,从东江口眺望,一个个小村落升起袅袅炊烟,人们光脚下地干活,裤脚上总是沾满泥土。改革开放初期,东莞还只是一个农业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更谈不上发展现代科技。

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三来一补”经济模式的推广,东莞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了反哺产业发展,这个时期,东莞的高新技术产业崭露头角,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诞生第一批自主研发技术。

“既然做了,何不认真做好?”掌舵生益科技34年的刘述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在覆铜板领域处于极端落后状态,技术基本源自美国,彼时的生益科技是一家“来料加工”企业,也被戏称为“交钥匙工程”——

美国公司将技术、产线都建好后,中国人“拎包入住”,负责生产和管理。那时候刘述峰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拿着美国人给的配方,满世界找供应商。

“我跟外国人说我要买玻璃布,他们很惊讶,问我是不是弄错了,应该买的是用来做裤子的牛仔布。我现在都记得他们惊讶的表情,他们很难相信中国竟然开始做起了电子工业。”刘述峰说。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这样“荒芜”的土地上,科技的种子破土发芽,开出绚丽花朵。

“无名英雄”的创举或许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一个个奖项记录着他们为东莞自主创新作出的贡献——

叶智方参与研制的TTI63F400F系列注塑机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张伟主持的54CM彩色显像管设备国产化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徐宏康的成果《丝绸染整和砂洗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于无声处听惊雷,东莞开展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的门扉自此开启。

打造新区,接续发展

进入千禧年,面对土地资源难以为继、环境容量逼近极限、能源供应不堪重负的困境,发展瓶颈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破局?东莞将眼光投向科技创新。

2005年,东莞首次提出实施“科技东莞”工程,设立工程专项资金,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实施了两轮专项,市财政共投入1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大势所向天地宽,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涌向东莞,而他们的目的地纷纷指向: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除了绵延不绝的马路,就是几栋房子”,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初次踏入松山湖时,这里还是大朗镇境内一片茂密的荔枝林,也是一处钓鱼避暑的好地方。尽管基础设施相对简陋,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潜在的发展优势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田园诗生活,与他们需要的科研氛围不谋而合。

就这样,松山湖成为东莞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2011年,中国散裂中子源举行奠基仪式,成为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智院、工研院、清大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地,让高校学者鱼跃入莞,致力于本土产学研转化;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吸引数千名学子来莞实践,留莞率超过40%。

东莞科创,自此翻开全新篇章。

面向国际,放眼全球

2019年元旦,从常平火车站下车,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唐子杰租了一辆车直驱松山湖,当晚便在大朗租下一间月租1600元的套间,开始了长达5年的创业生涯。

5年时间过去,在今年11月,由唐子杰担任总经理的大锌能源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将用于扩大人才规模、加大研发力度、加速项目落地等事项。

唐子杰用自身经历告诉世人,东莞是成事之地。事实上,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创人才正集聚东莞,在这里追逐“科技梦”和“创业梦”。

戴上护目镜和手套,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师马修·马斯格雷夫的工作从实验室开始。真空装置、氦-3气体处理歧管、烤箱……实验室里的每个装置与设备他都如数家珍。经过近两年的搭建,马修的实验室已趋于完备,他专长的关于极化中子和磁性材料的研究正顺利开展。

“现在我已经安顿下来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城市。”马修现居于东莞城区,他最喜欢的商圈是33小镇,最喜欢的餐厅位于旗峰山脚下。“我既享受东莞的自然风光,也喜爱市区的繁华生活,下班后来一顿美味的中国料理就更好了。”马修说。

《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东莞入选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20强,排位由上年的第14位提升到第13位。这里加速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平台,持续造富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及突破10000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源源不断吸引着天下英才。

科技人才进莞来,大有可为!

扫码关注严实莞家,了解更多资讯

扫码关注严实莞家,了解更多资讯

采写:唐卓

策划:靳延明 李江萍

统筹:吴擒虎

设计:孙沛川 郑家琪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