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惠东县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的工作要求,落实“由县主抓”主体责任,坚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坚持培育发展壮大9个百亿产业(制鞋、能源、新材料、绿色智算、电子信息制造业、绿棋楠沉香、渔业、钢铁、旅游业),奋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力提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惠东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98.8亿元,增长8.9%;规上工业增加值107.4亿元,增长11.3%。当前,惠东紧紧抓住产业这个根本,以“一年起好步、两年大提升、三年基本建成”为目标,重点打造滨海旅游高质量发展带、山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持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坚持做强产业支撑
推动县域综合实力新提升
在惠东黄埠,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加快建设步伐。今年6月,该项目1号机组热态功能试验启动,标志着项目1号机组正式进入装料并网前的冲刺阶段。按照计划,太平岭核电一期1号机组预计年底投产。
在惠东碧甲,今年9月,首艘LNG船舶在惠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完成接卸并顺利离泊,惠州LNG接收站全面进入试车调试,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惠州LNG接收站投入商业运营后,将以每日最大外输能力176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外输量对工业、电力、居民用户进行供气,为湾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能源保障。
在惠东白花,12月12日,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迎来了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动工。该项目计划于2026年建成投运,届时将成为全国领先、超大规模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单体项目,这也是大湾区首个超大规模智算中心。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当前,惠东县已全面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加速推动工业产业、能源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
大平台推动大发展。今年以来,惠东县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含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惠州惠东产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5.7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20%,主平台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3宗,已投产项目6宗。其中,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累计落户项目27宗、已投产3宗,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海管道等市政配套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惠州惠东产业园区新投产项目23宗,美新科技公司成功上市。
坚持抓两头、促中间
镇村面貌蝶变实现新提升
日前,在惠东县宝口镇佐坑村,机械化加工流水线上,一袋袋崭新的“江源”有机稻米完成包装,即将被运往深圳销售,“目前,我们已建立了从机械化育秧、播种、管理和收割、加工的全产业流水线,合作社将为村集体年增收近20万元。”源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国平说。
走进梁化镇小禾洞村,村道两旁干净整洁,屋舍排列得井井有条,这个月底,村里的梅菜即将收获。作为首批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小禾洞村,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生态观光园、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实写照。
今年7月,在巽寮的渔业村,村里创新打造的渔港之夜首期项目——“忆海拾遗”舌尖上启动,通过打造“舌尖上的渔业村”美食一条街,有效盘活了巽寮滨海旅游夜经济,为渔业村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与活力,渔业村正大步向“亿元村”奋进。
今年以来,惠东以头号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抓两头、促中间”工作部署要求,制定印发《惠东县关于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省级典型村培育工作方案》,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并量身定制了典型村培育的“一村一策”实施方案。
同时,扎实推进“1+3+3”镇(白盆珠省级典型镇,白花、梁化、高潭3个拟培育省级典型镇,多祝、黄埠、吉隆3个重点提升镇)和“10+37+12”村(10个省级典型村、37个拟培育省级典型村、12个重点提升村)建设,完成12个镇“七个一”项目72宗,首批21宗央企助力项目稳步推进。
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强化陆海统筹和山海互济拓展经济纵深,加快把短板转化为潜力板。惠东县将推动落实“一村一策”,引导村组挖掘自然资源禀赋、拓展资产容量,因地制宜走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县域综合承载力实现新提升
交通路网是地区发展的基础,是惠东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广惠高速从市区前往惠东巽寮方向,路旁的工地上一派忙碌,该条道路为稔平半岛环岛高速巽寮段,目前正在加紧施工,力争年内通车。
位于惠东大岭街道的环城西路建设也接近尾声。未来,环城西路的建成将与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形成一个圈,意味着惠东县正式拥有了“一环路”。未来,在“一环路”的加持下,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推动沿线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惠东推动25宗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完成投资16.8亿元;推进36宗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趋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提质增量,推进7宗医疗卫生项目,其中3宗完成搬迁并投入运营。
当前,惠东县坚持打好改革组合拳,县镇村发展活力实现新提升。探索红树林碳汇价值实现新路径,以超400万元出让3073.05亩红树林10年期碳汇开发权,开创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稳步推进县镇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探索撂荒地整治路径,完成复耕复种5100.69亩,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撰文:乌天宇 叶衍达
摄影:王昌辉 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