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首个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在惠州天安数码城揭牌,全省首个低空行业数据空间在仲恺高新区启动建设,惠州市科金融技联盟成立……今年以来,一场场活动,点燃了惠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身为“万亿工业大市”,惠州正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批集聚示范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集群,助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正当其时
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作为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惠州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指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其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10个大类。
不难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包罗万象,几乎覆盖了制造业上中下游的所有环节,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它脱胎于制造业的生产服务部门,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逐渐从制造业中剥离,但又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且,放眼全球,生产性服务业显然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开报道显示,当前,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在40%—50%之间,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在此背景下,惠州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合中占据一席之地,加快发展专业化、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和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体系,规上工业总产值在2021年突破万亿大关,在2023年达到1.3万亿元。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亦对附加值高、创新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
如今,惠州已迎来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图为国家两大科学装置。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其势渐起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占比稳步提升
日前,在位于惠东县白花镇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正式动工。不久的未来,一座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可承载服务算力规模不低于6.5万PFLOPS的智算中心将拔地而起。
这是国内领先的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润泽科技在大湾区布局智能算力产业的关键一环,有望成为全国领先、超大规模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单体项目。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为高复杂度、高计算需求的人工智能应用的训练、推理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还能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
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见证着惠州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惠州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逐步扩大,结构占比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惠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为807.6亿元,同比增长15.0%,占GDP比重为14.3%;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7亿元,同比增长8.9%,占GDP比重为14.6%。其中,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4个行业发展较为突出,合计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60%。
以批发贸易服务业和物流仓储服务业为例,惠州正依托位于仲恺高新区的世维—华南供应链枢纽项目,高标准打造B型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运营后将为周边企业提供保税物流、保税出口、跨境电商、转口贸易等综合保税物流服务。同时,加快打造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和农产品4大综合性物流枢纽,圆通集团大湾区总部暨智慧供应链科创园、中通集团大湾区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园等大型快递企业在惠项目有序推进。
此外,在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行业,惠州以毗邻广深港澳、低网络延迟的优势,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和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打造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当地产业化。
更上一层
打造特色鲜明的集聚区
在现代化的服装厂里,智能吊挂系统、RFID(射频识别)、摄像头等数字化设备的运用,让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者只要打开手机上的应用程序,随时随地可以了解产线的运行情况……这极具科技范儿的场景,正是得益于广东立冠科技有限公司向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纺织服装是惠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今,在以立冠科技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助力下,传统产业逐步向智能化、专业化、高端化升级,迎来了新的生机。
可以说,这个“老树发新芽”的故事,是惠州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惠州应如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动两业融合,让“惠州制造”再上一层楼?
今年10月,惠州市政府出台了《惠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下称《方案》),明确做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方案》确定重点发展商贸、交通物流、金融等10项“主要任务”和平台支撑工程、数字赋能工程等5个“重点工程”,为生产性服务业绘就发展蓝图。
尤其是,惠州将以县区为主体,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惠城围绕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软件信息、科技研发,打造“服务惠州、面向湾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惠阳围绕发展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服务、多式联运、仓储物流,打造空港产业聚集区;惠东打造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为主的数字经济集聚区;大亚湾打造以港口物流、化工贸易储运、石化综合服务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仲恺围绕电子信息、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打造双向赋能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博罗、龙门围绕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打造生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
观察眼
以生产性服务业助力惠州迈向“下一个万亿”台阶
力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这是惠州正在奋力实现的下一个“万亿梦”。
站稳“工业万亿俱乐部”,攀登万亿级新台阶,惠州如何发力?生产性服务业可能是破题关键。
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关键要靠创新,从技术创新到组织创新、管理制度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而这一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先进制造业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来源,二者共荣共生。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70多年间,美国GDP总量增长100多倍,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0%提升至约50%;而其他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也已达到40%—50%。
对比之下,2023年惠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4.3%,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纵观整个生产性服务业,惠州现有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市场化程度较低,而且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惠州作为制造业大市,应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赋能实现“下一个万亿”目标。
采写:南方+记者 于蕾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