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母校、非遗、美化——四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发生在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的乡村振兴新项目。
在党建引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中,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攻坚带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六坊村以“村企合作”模式,在六坊小学旧址上打造云龙社项目这一集旅游消费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园区。
古镇镇六坊村“云龙社”。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今年以来,古镇镇全方位组织动员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持续开展“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通过党员带头,带动越来越多群众主动参与到攻坚工作中来,累计1253户群众完成自家农房改造,整治“四类空间”超过1300处,“灯都古镇”乡间遍地是新景。
古镇镇全方位组织动员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持续开展“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村内老校区变身文化新阵地
沿六坊村官巷大街走到高高立起的“云龙社”大门架,眼前景象豁然开朗:经过修饰的建筑外墙,干净整洁的路面与塑胶步道、绿化,配合新开业的咖啡店、酒馆等新小店,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休闲园区。
六坊村以“村企合作”模式,在六坊小学旧址上打造云龙社项目这一集旅游消费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园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六坊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锦龙告诉记者,这里曾是六坊旧小学的校址,已经停止使用多年。曾经三栋墙面斑驳的旧教学楼,承载了六坊村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
“六坊小学承载了我们童年的点点滴滴。它还在我们村口,进村一眼就能看到,是我们村的门面之一。”六坊村乡村振兴促进会成员陈盛伦是从六坊小学走出去、又回到家乡创业的六坊青年。
在得知村里正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后,陈盛伦找到了村委。作为一家企业的党支部书记,他希望利用企业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优势,为家乡的美丽事业尽一份力。“镇有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的工作安排,村委有文化公园建设的计划,村内还有国家非遗六坊云龙舞,更重要的是旧小学本来就有修缮的需求,干脆趁此机会和村委合作活化我们的旧小学。”陈盛伦说。
经过沟通,陈盛伦与六坊村村委达成了“村企合作”的协议,决定结合国家非遗六坊云龙舞打造集旅游消费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园区。建成后的云龙社,一方面更新利民基础设施,重新加固建筑物,实现地面硬化、全场亮化、植被绿化、古树美化,新设六坊村“村BA”主场、彩虹跑道、云龙长廊、健身设施、休闲绿道以及超1000平方米的网红小店群、满足群众不同消费和文娱需求;另一方面将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在园中设有涵盖云龙历史、云龙舞蹈、云龙传承等内容的云龙长廊,新喷刷大面积云龙打卡墙绘,在网红小店中软装一系列云龙小配件,从外到内彰显云龙元素。
自古以来,古镇村民从新会荷塘龙舞中吸取灵感,结合本村的民风民俗,创作出甚具特色的六坊云龙舞。2011年,龙舞(六坊云龙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六坊村乃至古镇镇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改造升级后焕然一新的云龙社,不仅装点了许多村民对六坊村和六坊云龙舞的美好记忆,也成为村内青年训练、交流六坊云龙舞表演的重要场所。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探索,为乡村闲置资源利用与文化阵地打造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活化路径。
整治“四类空间”超过1300处
为积极响应农房风貌提升的号召,云龙社项目持续发动同乡朋辈参与,共同凝聚社会力量进行活化建设。“在村民、企业的支持下,我们计划美化云龙社旁的官巷大街示范路与长塘大街,从而形成片区效应,延伸观光风景线,改善村庄人居环境。”陈锦龙表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不仅使村庄更靓丽,让村民生活更舒适,更让村庄释放非遗魅力吸引旅游消费。
古镇镇冈南村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成果。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古镇镇,党建引领奋战“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已经覆盖到“百千万工程”的方方面面。自11月奋战“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每逢周末,陈盛伦亦积极参与六坊村“百日攻坚”行动,化身行动的“践行者”“宣传者”。他不仅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逐户宣传政策,积极引导、发动群众提升农房风貌,合力推动辖区环境提“质”增“颜”。
古镇镇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副主任陈卓旋介绍,古镇镇在市交通运输局、市统计局、市第二市区检察院、古镇高级中学等“双联双助”单位的协助下,全方位组织动员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持续开展“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已累计完成超过18000户农房风貌排查,70栋农房风貌得以美化提升,同时新增“四小园”7个,整治“四类空间”超过1300处。
采写:南方+记者 廖瀚 通讯员 区倩雯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