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改革:先锋罗湖的破题之路”主题发布会上,东晓街道四级调研员赵鹏分享了“棚改社区智慧蝶变 基层智治平台样板”——罗湖智慧赋能基层治理的“木棉岭实践”。
步入木棉岭社区,抬头可见无人机正在忙碌地进行航拍巡山巡林。这些无人机已经成为社区智慧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过去需要步行3个小时的全覆盖巡检任务,并具备动态比对、烟火感知等先进功能。此外,社区还引入了“一键”反向寻车系统、“会说话”的巡检机器人以及能够捕捉高空抛物的鹰眼镜头等智慧治理成果。
木棉岭社区的智慧治理改革始于今年罗湖区部署的智慧赋能基层治理专项改革。面对社区庞大的多元需求与有限的基层资源、传统的治理方式之间的矛盾,罗湖区选择了深化改革作为破题之路。在木棉岭社区,东晓街道结合改革要求,探索打造了“一中心一平台一张网”的基层智治体系。
这一体系以数字化城市运行和基层治理中心为核心,形成了可视可感、联勤联动、运转高效的基层智治“实战枢纽”。同时,依托罗湖区基层治理一体化平台强化技术支撑,实现了20个条线业务系统的一端集成登陆和事件的统一采集、智能分拨、自动流转处置。此外,通过整合3000多路监控视频构建“空网”、打造7条无人机自动巡航线路组成“天网”以及推动4大综合网格成为聚合社区资源、信息、事件的“地网”,木棉岭社区形成了立体化、全场景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具体改革举措上,木棉岭社区首先通过机制重塑和流程再造提升了治理效能。现在,社区大小事均可上报智能终端,并按类型分级流转、闭环处置。其次,通过技术赋能和场景保障提升了智慧水平。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设备的引入实现了24小时智能监测,同时开发的智能分拨、多元共治、AI社工助手等特色应用也为基层减负增能。此外,投建的4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覆盖了综合安防、智能通行、环境空间、设施设备、能耗能效五方面256个应用场景,实现了社区小区全域精细管理、一屏掌控。
在数据精度和民生温度方面,木棉岭社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近5000份民意问卷打造的“一站式”便民小程序“蜜生活”聚合了数字党务、数字政务、数字公共服务、数字生活服务四大版块50余项服务功能,实现了居民关键小事“不跑腿”。其中,“悦聊空间”模块一年来线上线下联动化解民意诉求1283件,化解率高达99%。
通过智慧赋能和联动共治,木棉岭社区缩减了50%的基础业务人员,凝聚了上百名热心社会主体,让更多人力向一线倾斜。同时,依托AI城管、AI垃圾分类等16类智慧管理模式,各类事件的处置时长从过去的半天到一天缩短为平均12分钟、最短只需2分钟。在工作成效上,社区从“凭经验办事”向“看数据决策”转变,如今年暑期根据民意大数据提前摸排和对接入学入托需求群体,实现了“未诉先办”,诉求量较往年下降近八成。
统筹:郭悦
采写:南方+记者 曾南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