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丨饶平“美丽祠堂”,美在哪? 时长共2分03秒)
南方观察丨饶平“美丽祠堂”,美在哪?
映入眼帘,是精致华美的彩绘雕刻;环顾四周,是绿意盎然的公园广场;耳边响起,是乡亲们的欢声笑语——走进饶平县各镇村可以发现,修缮一新的老祠堂以及整洁有序的周边环境已成为乡村新景,以祠堂为核心的“美丽微景观辐射圈”正在各个镇村逐渐形成。
内里村祠堂为核心打造“美丽微景观辐射圈”。
祠堂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记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饶平县启动“美丽祠堂”建设行动,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同步推进祠堂修缮与周边环境整治,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质增效。首批20个“美丽祠堂”修缮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
新丰镇下葵村祠堂。
见证繁衍生息,也映照乡村新变。如今,这些“美丽祠堂”已成为启智润心、文化集散、基层治理、联系群众、文明创建的重要阵地,成为老年人的幸福驿站、青少年的成长学堂,彰显着环境之美、文明之美,也让乡村更富活力之美、希望之美。
众力促美事 古祠迎新貌
上个月27日,新圩镇田中村刚刚经过了一场“老热”——该村许氏宗祠修缮后重新开放,宗亲们齐聚一堂。“连外迁的宗亲们,也全都回来了!”田中村党总支副书记许得光说。
新圩镇田中村祠堂。
许氏宗祠得以修缮,是聚众心、合众力的成果。许得光说,由于年代较久,宗祠逐渐老化破旧。为了重修祠堂,田中村成立了重修许氏宗祠理事会,由理事会进行筹款。一听到这消息,宗亲们都主动前来捐款,在新圩镇当地发展的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也积极参与。众力出资之下,很快筹得资金140多万元。利用筹得的资金,理事会对宗祠进行全面翻新。
联饶镇下饶村徐氏三房祠里密密麻麻的芳名录,同样记录了这一“众力修祠堂”的美事。在祠堂修缮小组的发动下,徐氏三房子孙共800多人参与捐款,还有宗亲主动对接热心企业进行发动。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特意将捐款上限设置为3万元,为的就是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
联饶镇下饶村祠堂。
在东山镇长教村,修缮一新的余氏祠堂成为乡村一景。该村余氏祠堂理事会成员余俊文介绍,40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将宗祠烧为灰烬,仅剩楼门及一对石狮。近年来,常有村民向村里表达重修宗祠的愿望。顺应村民期待,村里组建了理事会并筹款380多万元进行重修。2024年9月,余氏祠堂重现光彩。新丰镇下葵村也筹款300多万元原址重建宗祠,还按照原祠堂样式复原了“二十四孝图”浮雕,为祠堂增美添景。拥有40多座祠堂的浮山镇东官村也筹款100多万元,完成了仰槐堂、诒榖堂、隐公祖祠、笃公祖祠的修缮,并同步有序开展璥公旧家、德馨堂等的修缮工作。
东山镇长教村祠堂。
东官村祠堂众多。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饶镇白花洋村村委副主任邱爱国告诉笔者,邱氏上禾埕祠堂在刚开始施工时,现场并没有电源,住在附近的村民邱金和得知后二话不说,从自家拉来电线免费供祠堂修缮使用。村里的长者们也自发组织,主动排班,每天上午、下午都到祠堂帮忙打扫卫生。下葵村的祠堂周边原本有30多间无人居住的破旧老屋,听说祠堂要重修,屋主自愿将老屋拆除,将地方让了出来。如今,祠堂周边十分宽敞,不仅种上了6株桂花树,还有村民主动搬来自家种的花,为祠堂添美。樟溪镇下院村则发动在外乡亲出谋划策,以“自筹自建”推动林氏宗祠修缮整治,如今宗祠已成为老人活动中心。
在下葵村,村民自发将花草放在祠堂旁,为乡村环境添绿增美。
我手建我村 乡村焕新颜
变美的不只有祠堂。紧抓祠堂修缮契机,饶平县各镇村以祠堂为中心开展整治,辐射带动周边环境及乡风文明同步提升。
在沿海渔村——柘林镇内里村,李氏大宗祠旁一座小楼上的彩绘十分引人注目:斑驳墙面上,绘制着渔民微笑着抱着大鱼这一富有海洋特色的图案,与祠堂相映成景。祠堂周边广场干净整洁,常有村民到这里散步休憩。
宗祠旁一座小楼绘制着彩绘。
村“两委”干部李创谋介绍,祠堂周边原本存在着“脏乱差”现象,个别无人居住的旧屋被堆放垃圾,有的村民还在屋前养鸡鸭,影响祠堂周边环境,也与修缮一新的祠堂格格不入。县里启动“美丽祠堂”建设行动后,内里村很快开展整治,清走了垃圾和饲养点,并修补了周边旧楼的墙面。“如今,村民们不仅常来祠堂及周边逛逛,还会主动帮忙打扫、美化周边环境。”李创谋说。
村民在宗祠旁小广场晒鱼。
村民李木青在祠堂旁居住了40多年。看着祠堂周边由乱到治、由脏变美,他在门前种上了林檎、百香果、无花果等,将自家景变成乡村景。“小广场越来越漂亮,老人们都很高兴,一到初一十五,就会组织大伙儿来打扫卫生。”村民陈冰如乐呵呵地说。
结合本土特色整治祠堂周边环境的,还有白花洋村。由于祠堂就坐落于茶山中,该村同步整治周边环境,如清理祠堂前池塘淤泥、道路硬底化等,打造成了便民休闲广场和茶山公园,目前2公里长的休闲步道已完成修建。村委副主任邱爱国介绍,借助祠堂修缮契机,村里还清拆了老旧猪寮11处,腾出600多平方米,并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打造了40个“四小园”。
建饶镇白花洋村坐落于茶山中。
更多镇村以祠堂为中心,打造以祠堂为核心的“美丽微景观辐射圈”:下葵村为祠堂前池塘清淤泥、加护栏,将祠堂前空地打造成小广场;高堂镇树下村把懋德堂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特色饮食、旅游景观元素展示为一体的美丽圩镇客厅,拆除了周边临时搭建物,开展“三线”整治;汫洲镇湖水村在修缮黄氏宗祠的同时,清理了宗祠周边排水沟渠内垃圾、枯树枝、淤泥等,解决沟渠堵塞、排水不畅的问题;大埕镇红花村在修缮明德祖祠的基础上,清除周边枯木落叶、修剪平整杂草,并将荒废土地拓荒整治成“小菜园”……
大埕镇红花村祠堂周边焕新颜。
在这一过程中,各镇村还想方设法发动党员群众参与清脏治乱,让“整洁美”成为常态。像所城镇所城社区就以每周二作为“集中清洁日”,定期动员群众参与宗祠及周边环境“清脏治乱”。三饶镇在城村动员广大群众投身邱氏彩灯祠修缮及周边环境,清理祠堂前垃圾杂物、拆掉危房垃圾约50吨。饶洋镇陈本村发动党员群众,对本支楼祠堂房前屋后开展拉网式“清脏治乱”,推进祠堂环境再提升、展新颜。
饶洋镇陈本村大力整治祠堂周边环境。
变身新阵地 古韵遇新意
一到周末和寒暑假,东官村的王氏宗祠就迎来每年最热闹的时刻:武术、锣鼓培训轮番上阵,时不时还会有电影放映,祠堂里常常洋溢着欢声笑语。
东官村利用已修缮的祠堂开展“第三课堂”,传承世代习武历史传统。
“祠堂不是古董,要用起来才会‘活’。”东官村党委副书记王淑敏说,东官村向来有“武林之乡”之称,从去年开始,该村就利用已完成修缮的祠堂开展“第三课堂”,传承世代习武历史传统。
借助祠堂这一“宝地”,村里又增加锣鼓培训、电影放映等,在各个传统节日举办包饺子、包汤圆等活动,在“六一”儿童节组织游园会,每月都为当月生日的孩子举办生日会……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祠堂,让原本冷清的祠堂“动”了起来。
东官村在祠堂里举办“六一”游园会,吸引众多孩童参与。
“光是今年儿童节的游园会,就吸引了100多个孩子参加。”王淑敏说,乡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有那么多的课外活动;有的还是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在老祠堂给孩子们办活动,孩子们有了新乐园,祠堂也有了新活力。
东官村在祠堂里举办“六一”游园会,吸引众多孩童参与。
像这样的活力,在田中村也能感受得到。许得光说,在上个月的回乡活动中,出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在参加活动之余,大家还热心地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把祠堂变成了“议事厅”。
“重修祠堂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下饶村党委书记徐俊为说,此次捐款重修祠堂的宗亲中,45岁以下的青年就占了六成以上,让他感受了青年对乡村事务的热情。当下,下饶村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需要更多青年的加入。他认为,借助祠堂,把年轻人的心“拢”起来,“村里的发展就有了新希望。”
正如徐俊为所说,饶平的“美丽祠堂”正书写着新的故事。饶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建娜表示,饶平将在首批20个“美丽祠堂”建设完成后对其亮点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升,以点带面全覆盖推进“美丽祠堂”建设,力争2年内全县396个村(社区)旧祠堂均实现美丽蝶变。同时,创新探索“祠堂+”模式,不断融入基层党建、旅游文化、文明实践等内涵,提升宗祠的活化利用成效。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杨可 通讯员 魏松海 贺志强
摄影:刘梓薇
剪辑:陈锴进 林楚楚
设计:黄红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