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铁路动工建设120周年之际回首:红色基因与地方文化的交融

南方探针
+订阅

汕头火车路18号,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这里位于汕头市乌桥岛东南角,是一条贯通解放桥与廻澜桥的直路,这里也是梅溪三江汇流之处,更是红色革命基因的奔流之处。

旧照片

中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创办的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在我国近代史上开创了民办铁路之先河。1904年动工修建,至今刚好整整120年。今年同样是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三师”志愿者协会)成立十周年。

近日,南方+记者对话广东“三师”志愿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汕头潮师智库教育咨询专家李志刚,以此为读者还原与潮汕铁路有关的百年壮阔历史。

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

南方+:潮汕铁路自1904年动工建设至今已经120年,对于潮汕地区来说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

李志刚:潮汕铁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自1904年动工建设至今,已对潮汕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最重要一点可以说,潮汕铁路的建设凝聚了华侨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强精神,潮汕铁路成为了潮汕地区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推动了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潮汕铁路的建成使“潮汕”这一名称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铁路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和经济条件,也使得“潮汕”这一地区名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知。

路线确定后,清廷即派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前来实地勘测。华侨张榕轩(煜南)和张耀轩(鸿南)兄弟等筹股300万元用于建设。1904年动工兴建,至1906年全线完工,同年11月正式通车,潮汕铁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自建成通车之日起,至1939年被日军破坏为止,潮汕铁路共存在了33年。

旧照片

潮汕铁路主干线自潮州府城西门外(现潮州市汽车总站)起至汕头厦岭头(现汕头市汽车总站)。潮汕铁路沿途经过的站点包括庵埠、华美、彩塘、鹳巢、浮洋、乌洋、枫溪,到潮安西门,全长39公里,后于1908年扩建支线,也就有了意溪站,全长扩至约42公里,成为沟通汕头、潮州的重要交通线。

潮汕铁路连接汕头及内陆,不仅加强了汕头和潮州等地方的人员来往,在文化交流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还对韩江中上游和闽赣边区的华侨、侨眷进出汕头,当地的客货运输和城乡经济的繁荣,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潮汕铁路也反映了潮汕文化的另外一个侧面。明清之后潮人大量移居东南亚,但潮汕侨胞不论旅居何方,都遵循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形成强烈的根源意识,同时又将潮汕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南方+:为何说潮汕铁路的修建体现了华侨爱国爱乡的情怀?

李志刚: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其中选定潮州府澄海县“沙汕头”(后改名“汕头”)一带为十处通商口岸之一,于是同年汕头开埠,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狂潮中。潮汕铁路的建设则是在清朝与西方11国签下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之后的。1904年,印尼著名华侨侨领张榕轩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城至汕头埠的铁路,即潮汕铁路。铁路的建设打破了西方列强垄断我国铁路的妄想,促进了当时汕头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体现了华侨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左联”许多代表人物与潮汕铁路有关

南方+:为何说潮汕铁路与“左联”也有一定的关系?

李志刚:潮汕铁路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潮汕地区与外部世界文化的交流,体现了当时大革命氛围的浓厚及社会风气的开放,这也许是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员中,众多潮汕籍文化人成为“左联”的发起人或者深度参与者的一个原因。

“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聚集了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作家群体,其中,潮汕籍作家阵容强大,占了全国“左联”作家总数的不低比例。

潮汕籍“左联”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籍贯和出生地都是“潮汕铁路”沿线及各站点附近。例如“左联”七常委之一洪灵菲(1902-1934)是潮安江东人;“左联五烈士”之一冯铿(1907-1931)是潮州市枫溪人;“左联”发起人之一及“左联”党团书记戴平万(1903-1945)是潮安归湖人;早年从事左翼文化和革命活动,卓越的人民艺术家、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开创者陈波儿(1907-1951)是潮安庵埠人;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盟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柯柏年(1904-1985)是潮州市湘桥区人。以上几位“左联”的杰出人物,出生时间都是与潮汕铁路动工兴建的时间接近,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该旧址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重要中转点

南方+:为什么说潮汕铁路承载了潮汕红色文化基因?

李志刚: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是原潮汕铁路列车调度及票务销售办公楼,南侧原为铁路仓库及潮海关铁路分卡。现存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33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修缮后加上外广场面积,一共有一千多平方米。这里不仅仅是汕头铁路发展的起点,也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重要中转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地位。

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

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

上世纪三十年代,汕头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简称“红色交通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提出今后工作任务:“必须努力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党的六大后,中国各地革命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出现了多个以武装割据为主要特征的红色苏维埃区域。闽西、赣南苏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联合组成中央苏区。由上海党中央所在地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地位至关重要,作用非常显著,被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中共中央交通局于1930年秋开辟了一条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江西中央苏区的地下交通线,全程约为3000公里。1930年至1934年间经红色交通线转移至中央苏区的革命干部约600多人,其中不乏周恩来、叶剑英、肖劲光、任弼时、邓颖超、徐特立、刘伯承等重要干部。交通线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向中央苏区输送食盐、布匹、药品,以及电器、印刷、军械等物资,同时还担负着把中央苏区在斗争中缴获的黄金、白银、现钞交给党中央的任务,可谓中央苏区创建的“血脉”。作为十分珍贵的红色资源,汕头“红色交通站”建立在潮汕铁路还存在的后期。1930年,在镇邦街7号建立的秘密交通站,以及1931年启用的海平路97号秘密交通站,离当时的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以及火车站,也都是3公里以内,距离比较近。在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贸发展鼎盛,它与上海、香港的商贸来往密切,同时也是进入大埔、闽西的必经之地。在汕头设立秘密交通站,潮汕铁路运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志愿者前赴后继挖掘保护历史遗迹

南方+:在发现、挖掘和保护潮汕铁路历史文化方面,志愿者们做了哪些工作?

李志刚:为讲好中央红色交通线、潮汕铁路的历史故事,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的“三师”专业志愿者们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查阅档案史料、研读地图书籍,采访知情人士和革命先辈后人、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梳理考证出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的具体地理走向,并收集了众多发生在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感人事迹和人物轶事,为本次设计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今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也是广东“三师”志愿者协会下乡专业志愿者服务十周年,所以重提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活化工作特别有意义。

在近几年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过程中,“三师”专业志愿者们探索出了将历史文献展示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设计手法,通过精心设计标识、碑刻等形式呈现文献内容,进一步提升场所的历史文化含量,引导游客感受历史氛围。

设计效果图

近一个世纪过去,潮汕铁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的车站和列车已经成为历史的印记,所承载的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也在时光流逝中逐渐消失。

然而,随着汕头新的高铁站投入使用,潮汕地区的交通格局迎来了全新的篇章。现代化的高铁将潮汕与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同时也为这一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护和活化潮汕铁路遗存的历史遗址变得尤为迫切。这些旧址不仅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红色文化的生动见证。

通过对这些历史碎片的修复与再利用,可以赋予其新的文化意义,将其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为当代潮汕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也为潮汕的文化挖掘和价值再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潮汕文化未来发展的深刻探索,意义深远。

南方+记者 沈丛升

部分图片和资料来源于受访者

参考资料:《南粤古驿道学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之子项目《基于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活化利用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 高凯欣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