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坪山发布广东首个县域级“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策,推出九条十款具体举措,打破地域和院校限制,鼓励所有具备学科优势、契合重点产业发展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坪山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确定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中国工业百强区,坪山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3年12月携手中南大学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与麦捷科技等辖区企业的创新需求展开精准对接,成功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20项,同时在中南大学的牵线搭桥下,招引了中睿新材料等8家企业落户。
以实践为源泉和动力,坪山区把探索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一系列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制度机制。
细看这份“政策礼包”,具备以下特点——一方面,根据企业创新需求“量身定制”,覆盖技术研发至成果转化全链条、全周期,强化租金补贴、融资服务等要素保障,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另一方面,不唯地域、不拘一格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让高校、科研院所充当科技“红娘”,为实现成果转化“牵线搭桥”,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做到1+1>2。
为何要?
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
在坪山,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与团队正突破结构超滑技术“由0到1”及产品“由0到1”的双重“死亡谷”。作为全球首个结构超滑研究机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落户坪山以来,不仅研发出当前世界最大尺度毫米级的结构超滑材料,还研制出首个结构超滑微发电机,获评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创新大赛最高奖。近年来与多个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技术合作,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研发投入需求。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作为深圳的制造业大区、创新大区,坪山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全域全链特色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数据显示,2023年坪山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7.3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67%,超过研发强度位居世界前列的以色列和韩国,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97.7%。
“我们期待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仅是研发产品的合作,还可以共同建立重点实验室或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攻克‘卡脖子’难题,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拉普拉斯对外合作部总监陈东说。拉普拉斯是坪山区首家“独角兽”企业,前不久登陆上交所,成为2024年全国第三家光伏领域A股上市企业。
直面企业创新需求,坪山区推动出台了广东首个县域产学研新政,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服务企业也是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在12月17日举办的“知中南·创坪山”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对接活动中,坪山区带着拉普拉斯、理邦仪器、精森源科技等多家企业赴中南大学提需求,寻找创新答案,助推高质量发展。
怎么定?
从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中来
在坪山一场产学研对接活动上,深圳市麦捷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美蓉博士,跟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院长张斗加上了好友。“他们的研究对我们的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麦捷科技是一家研发、生产及销售片式功率电感等新型片式被动电子元器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借助中南大学先进分析测试设备和理论计算方法,共同探索材料成分设计、制备工艺优化以及性能提升,大大解决了企业想攻克的难题。
那次偶然的结识,双方一拍即合,马上把想法落地到产线上。前段时间,麦捷科技新的生产线建立起来,有了中南大学的技术加持,开发出更高性能、更小尺寸、更低功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
2023年12月,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成立,依托中南大学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学科优势,打通科学技术研发(中南大学实验室)—项目转化(坪山中心)—科技企业产业化(坪山转化基地)项目落地全链条。
一年以来,该中心促进中南大学教授团队与麦捷科技等12家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坪山企业联合申报5项深圳市重大专项课题、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坪山企业授权10项专利使用。
越来越多博士“扎堆”投身坪山企业,当起产业创新“外脑”。截至目前,坪山区拥有市级以上创新载体20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06个、市级94个,2024年以来累计新增27个。
除了中南大学,坪山区还正推动与多家国内其他双一流大学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坪山区科创部门敏锐洞察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科学规律,将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制度化,将探索出的新成果不断地充实制度,凝结出这九条十款具体举措,让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亮点在哪?
不限地域和院校、打造科技“红娘”
作为广东首个县域级产学研专项政策,亮点和创新之处在哪?
一方面,不限地域和院校,千方百计引进一切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汇聚坪山,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是坪山城区“格局打开”的又一表现。这得益于,坪山打造“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主导产业,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和科技人才流入,高端人才的智慧活力充分涌流,无形中开阔了城区视野。
另一方面,从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新载体建设、高能级载体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运营等领域开展扶持,覆盖全链条、全周期,同时充分考虑租金、融资等配套服务,解决高校、科研院所的后顾之忧。
“这个政策覆盖领域比较全面,对我们企业投入研发攻克技术难题具有促进和引导作用。”荣耀财务总监杨璇表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实则是鼓励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投入研发,借助高校科技实力,强强联手。”
企业有需求却不知道引入哪家技术?坪山还充分激活市场的力量,让高校、科研院所当起科技“红娘”,利用自身拥有的知识、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中介服务,实现精准供给与匹配。
“我们从2006年开始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但相比于政府资源,企业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较弱,走过不少弯路。”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政府项目部经理李明介绍,“让市场作中介,这相当于为企服务2.0版本了。”
随着政策发布,可以预见,更多产学研“双向奔赴”将在坪山产业创新链上发生。
撰文:黄诗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