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派风筝”为载体 让工匠精神代代相承

广东工会
+订阅

在阳江风筝馆二楼制作室里,梁玉泉手持竹子,耐心讲解着传统风筝削竹、扎制、裱糊等制作步骤,并仔细地向学生展示如何用酒精灯给竹子定型,学生们认真听讲,时而动手制作。

这是“阳江工匠”梁玉泉风筝百场公益活动中的寻常一幕。去年7月,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阳江市总工会以“南派风筝”工匠技艺传承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有机融合,再从校园推广到社会,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创新性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梁玉泉父女(中)为小朋友展示和讲解风筝制作技艺。

选树典型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

中国风筝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形成“北有潍坊,南有阳江”的格局。阳江作为“纸鹞城”和“中国风筝之乡”,以其丰富多样的风筝类型、精巧的工艺、别致的造型而闻名遐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阳江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梁玉泉出生在风筝世家,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江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传承家艺,又师从多位民间风筝制作艺人,学习各种风筝制作放飞技能,至今已有40多年风筝制作经验,曾获“阳江市民间艺术大师”“全国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近年来,阳江市总工会大力选树劳模工匠,搭建宣传互动桥梁,2023年4月,梁玉泉被评为 “阳江工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总工会携手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广东省全民健身促进会、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开展了‘阳江工匠’梁玉泉风筝百场公益活动。希望通过宣传梁玉泉的先进典型事迹,不断赋予阳江风筝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阳江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工匠精神”为主题,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实现工匠现场教授技艺,让广大职工群众、青年深刻领会非遗文化的匠心精神,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方工报记者了解到,“阳江工匠”梁玉泉风筝百场公益活动由梁玉泉领衔,集阳江风筝省市两级代表性传承人组成风筝技艺教学团队,定期在阳江风筝馆(阳江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免费向公众开展以传统风筝技艺展示、风筝文化知识宣讲、现场教授、DIY制作、放飞等形式的宣传教学活动,引领带动更多青少年学生热爱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

推广传播

在“小传承人”心中播撒种子

“你看,这是我做的风筝!”一群学生在参加完风筝活动后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他们聚集在开阔的草地上,手中握着亲手制作的彩色风筝,飞快奔跑,欢呼雀跃。

2023年7月8日,首场“阳江工匠”梁玉泉风筝百场公益活动在阳江风筝馆拉开帷幕。京师环球教育组织了近30名师生参与体验风筝的制作与放飞,在精彩纷呈的风筝之旅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并学习工匠精神。

阳江风筝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在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自觉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灵芝、龙头蜈蚣、蝶恋花、崖鹰、富贵南瓜……风筝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最早的风筝是由木材制成,古人曾利用风筝传递信息、军事侦察、测量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风筝视为艺术品和娱乐工具,并赋予其更多象征意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回溯风筝发展的起源。

参观完后,学生们来到二楼的制作室。此时,梁玉泉早已等候在此。“风筝有‘四艺’:扎制骨架、裱糊蒙面、彩绘美化和调试放飞。一架好的风筝,制作风筝骨架的竹篾必须光滑、粗细相宜和厚薄均匀。”梁玉泉的桌前,放满了剪刀、尺子、铅笔、卷线等工具,他一边介绍制作技艺,一边拿起一根竹篾,动作娴熟地刮了起来。学生们围坐在梁玉泉旁边,充满好奇地注视着他正在扎制风筝的骨架,并认真地听着他讲解风筝制作的经验和技巧。梁玉泉展示出的娴熟技艺,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

在梁玉泉和助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制作风筝。从扎骨、裱糊、穿孔到绑线,他们逐步完成风筝的制作,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在风筝上绘制图案,做出了一件件各有特色、妙趣横生的风筝作品。

阳江风筝馆门口,就是南国风筝竞赛场。在梁玉泉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们一手拿着线板,一手拿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在草地上肆意奔跑,轻盈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翩翩起舞,像一粒种子,悄然落在了“小传承人”心中。

“通过风筝制作不仅展示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创造力,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探索。”梁玉泉表示,希望通过开展这类公益活动,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风筝是怎么制作的,把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保护传承

将工匠精神融入风筝制作课程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自“阳江工匠”梁玉泉风筝百场公益活动开展以来,广受职工、青少年的喜爱,大家纷纷预约打卡。

阳江一中的学生得知有该活动后,20多名学生自发组织来到风筝馆。他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渴望,踏入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展馆,并期待通过风筝制作和非遗文化的学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精神。“在这里,我们聆听到了梁玉泉大师的故事,他还亲手教我们制作风筝。我做的这个风筝,上面画的是我们阳江一中的校徽,希望我们阳江一中的学生都可以放飞梦想,追逐梦想。”参加活动的一名女学生分享道。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职工子女的暑期生活,今年暑期,阳江市邮政工会组织了70余名亲子到风筝馆开展一场沉浸式风筝主题活动。“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观看阳江工匠宣传视频,对工匠大师在制作风筝时的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态度感到十分敬佩,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名女职工带着上小学的儿子参加完活动后表示,活动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锻炼了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让他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很有意义。

除了在“大本营”阳江风筝馆开展活动外,“阳江工匠”梁玉泉风筝百场公益活动还走进学校、镇街、博物馆等地。每次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都会精心布置课堂环境,在墙上挂上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风筝,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以阳江风筝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作用,与当代工匠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阳江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阳江工匠”梁玉泉风筝百场公益活动加强了对阳江风筝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激发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热爱与追求。接下来,将把活动推广到省内其他地市,在全社会弘扬传播“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风尚,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是说新语”

“风筝世家”接力传承

翻开“阳江工匠”梁玉泉风筝百场公益活动的照片合集,记者看到,围在梁玉泉身边的人不断变化,但总有一个身影默默跟随。她就是梁玉泉的女儿,也是梁家风筝的第五代传人。

梁家制作风筝,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梁玉泉的父亲梁汝兴有“风筝大王”的美誉。今年57岁的梁玉泉不善言谈,讲普通话时夹杂着些许当地口音。每次开展活动,梁玉泉沉浸在制作风筝上,梁淑娴则站在一旁,跟随着父亲的进度,为学生们详细讲解扎、糊、绘等各环节的做法,并指出需要注意的细节。

“我喜欢风筝,正计划编写一本适合中小学生学习风筝制作技艺的教材,希望把阳江风筝文化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使优秀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发扬和推广。”梁淑娴说道。

来源:南方工报

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