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罗建方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实现窦对齐技术的创新可回收经导管主动脉瓣释放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获得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具有先进性、创造性、技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获得技术发明奖的必要条件。这一新成果临床应用效果如何?南方+记者走进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一探究竟。
省流版:
1.心内科大血管病诊治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开胸、切口小,在血管内实现缝合,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冠心病治疗留足空间;
2.冠心病诊治团队开展内外科心脏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对合并心衰、血管钙化等多种病情危重的冠心病病例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此外,团队还擅长对冠脉闭塞的复杂冠心病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借道”反向置入支架,逆行开通生命“血管”。
3.心律失常团队精通射频消融微创导管治疗,通过射频电流使得心脏特定部位的组织细胞坏死,从而治疗心动过速、房颤等。
详细版:
省医心研所专家们的“独门绝技”到底有多牛?接着往下看——
国内率先探索
这是雷老师(化名)接受手术后的第8年。8年前,他找到曾经的学生罗建方,请他治疗自己的主动脉瓣膜病。
雷老师说:“建方跟我讲,我这个病后面还可能接着冠心病,要选对手术方式,尽量别开刀。”
“以雷老师当时的年纪和体质,很难耐受开刀手术。我们通过经皮穿刺的微创技术,不开胸、切口小,在血管内实现缝合,并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冠心病治疗留足空间。”罗建方说,从2009年起,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最开始在学术上还有一些争议,但同事同行们都第一时间积极学习、练习。如今回头看,微创疗法已经是主流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罗建方与心研所的其他医生们一道,持续推广“将主脉视为一个整体器官来处理”的理念,强调作为心血管医生要全面看待病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罗建方认为,应从主动脉瓣到整个主动脉,包括主动脉瓣膜的狭窄、反流、主动脉缩窄及扩张性病变(如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进行深入探索。同时要注意经验推广,将丰富的治疗经验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帮助其他医疗中心提高治疗水平。
内外科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
此前,一名连续三日发作室速心脏骤停、在“鬼门关”前多次往返的危重冠心病患者,在省医得到“重生”。
心研所谭宁、李光医疗组成功实施了华南地区首例危重冠脉机化血栓的准分子激光冠脉斑块消蚀术。术中在X线透视下,医生送入激光光纤导管到达病变血管,由近及远多次用激光对机化血栓、斑块进行消融。
手术很成功,患者的病变血管血栓较前明显减少,冠脉血流也得以恢复。
心内科开展内外科心脏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对合并多种复杂病情(如心衰、血管钙化、慢性闭塞等)的冠心病病例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成功案例,通过先进的器械设备维持病人心功能稳定,以进行复杂介入手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省医就成为国内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中心之一,能处理别人处理不了的复杂病情。”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谭宁介绍,省医是国内最早开展急性冠心病绿色通道的医院之一,开展了全球所有的冠心病治疗技术,包括较早开展冠状动脉旋磨术以及在器械心脏辅助下的复杂危重冠脉介入术等,手术难度和冠心病治疗人数在国内名列前茅。
冠心病专业组的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斌教授医疗组则擅长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这是目前最困难的心脏微创介入手术,因为闭塞血管旁的侧枝血管小得连造影剂都显示不出来,逆行打通血管难度不亚于蒙着眼睛“穿针眼”。
“作为全国首批心血管介入培训基地,省医团队不断优化策略,创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成功率,医工结合发明新器械新方法。”张斌介绍,目前省医冠脉慢性闭塞介入治疗有两个优势,一是效率高,日本专家通常需要五六个小时以上一台,甚至更长,省医一般只要一两个小时,二是效果好,免除了冠脉搭桥的痛苦,创伤小。张斌也因此常被邀请到英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大会做手术演示,到东南亚各国及非洲手术教学。
射频消融一年超5000例
最后一次住院治疗期间,阿泳(化名)用3万多针的十字绣、长达16页的感谢信,表达了对医务人员的敬意。
阿泳的心室先天发育不全,动静脉血液混流,全身供氧不足,长到30岁,心脏“缝缝补补”,生活也跌宕起伏。心研所专家为她做了2次大手术、3次射频消融,极大解决了心脏问题。
射频消融技术常用于治疗心动过速、房颤等,通过射频电流使得心脏特定部位的组织细胞坏死,从而达到阻断异常电信号、恢复自然跳动的目的。但在不同医生手中,射频治疗的过程、疗效都不太一样。
“射频消融治疗有一个特点,很多医院都能做,做完后患者的心脏也能跳动,但如果做得不够好,病人的心脏长期经历非生理性的起搏,几年后可能就诱发心衰等问题。”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薛玉梅说,“我们一年做5000例以上的射频消融治疗,经验更丰富,‘手感’更好。体现到治疗过程中,一是做得快,别人做五六个小时,我们一般只要两个小时左右;二是效果好,治疗后的心脏更接近自然的状态,能管用十几二十年。”
薛玉梅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心血管介入培训基地,省医团队不断优化消融策略,提高识别房颤病灶的精准度,有望将消融成功率由80%提升至90%,并在持续性房颤治疗中实现成功率提升10%;积极探索新能源,如脉冲消融导管,与材料学、工学专家合作研发,以期实现更高效、安全的消融器械。
南方+记者 钟哲
设计 甘展平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张诚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