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维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并通过书信的方式同各界人士深入交流。连日来,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回信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通过回访收信人及相关人士,生动讲述他们扎根所在领域,牢记嘱托、辛勤耕耘,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心路历程。
南都、N视频记者跨越大江南北,报道主题涵盖科技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教育强国建设等多个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深中通道建成开通的贺信中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在接受回访的多个领域人士中,无论是走出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的村民,还是用心用情守护碧水的环保志愿者,创新书写文艺新篇的艺术家,他们无不从回信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追光而行,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今年以来,南都、N视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重磅发布多个专题策划——从总书记用典的角度推出《典亮中国式现代化》,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推出《“心手相连向复兴”系列访谈》,从实干奋斗的角度推出《跨越时空的接力》,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推出《寻找广东经济活力面孔》,从对外交往的角度推出《主场外交看广东》,从国际反响的角度推出《新蓝图 新担当——国际社会聚焦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等,持续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24年5月30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祝他们和全国的少年儿童节日快乐。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看到来信,我回想起20年前为你们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得知这些年来学校越办越好,同学们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健康快乐成长,我很欣慰。”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把家乡建设好,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你们这一代人接力奋斗。
一封回信,一段跨越二十年的教育情缘。之江小学是浙江省对口帮扶援建的项目学校。2004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为之江小学新校址培土奠基。二十年间,学校旧貌换新颜。
唐海铃是给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之一。2024年12月,她告诉南都记者,收到回信后有了更加努力实现梦想的动力,“长大后当老师的信念更坚定了”。之江小学老校长文志勇表示,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是育人,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真正看到孩子们的特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总书记强调,“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学生张杭,是给总书记写信的参赛学生代表之一。张杭团队带来的是“草地修复——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项目。
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她和年轻的小伙伴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年里,团队走过15万公里,以兰州为起点,深入青海、甘肃、四川、西藏、云南多地,开展乡土草种驯化选育,基于选育物种构建多物种组配方案,形成近自然理念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近日,她告诉南都记者,收到回信后非常激动,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更有自信投入科研。如今,团队研究成果已累计帮助牧民修复草地25万亩。
作为本届大赛冠军项目的团队指导老师,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研究员曾铮也第一时间学习回信,“让学生们锻造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的能力,掌握硬核本领”。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2023年5月1日,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总书记在信中写道:“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徐俊平,是给总书记写信的12名科技小院学生代表之一。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科技小院后,徐俊平一年在地里待8个月,播种、施肥、除草、浇灌,每个环节都牢牢盯着。玉米红蜘蛛病高发期,他曾经一上午骑着电动车跑3个村民小组,把防治玉米红蜘蛛病的知识和村民讲了一遍又一遍。
这几年,徐俊平在当地通过示范试验,为农民解决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玉米产量,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玉米专家”。2024年12月,他告诉南都记者,总书记的回信更加坚定了他在乡村里做科研的信心,毕业之后还要留在当地继续做农业科学研究。
科技小院自2009年发展至今,已遍布全国乡野,并推广至非洲多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发起人张福锁向南都记者表示,未来希望以创新驱动、实践磨砺等方式,培养出既懂科技又通教育且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4年8月13日,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向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
2024年11月,重温收到回信的时刻,丹江口环保志愿者蒋德新和吴远志仍然难掩激动,他们告诉南都记者,收到回信后做志愿工作“劲头更足了”,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续做好志愿工作,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目前,丹江口市成立361个“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实名注册志愿者20余万人,常态化在丹江口库区开展库面清漂、库边清渣、库岸巡护等工作。得益于志愿者等多方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十年来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文化强国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24日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家们回信,勉励他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2024年11月,重温收到回信的时刻,因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走红的孟庆旸告诉南都记者,总书记的肯定给予她极大信心,让她能继续在舞台上坚守传承传统文化,为观众献上高质量文艺作品。
自2022年爆火出圈以来,《只此青绿》至今已在全球各地演出640余场,成为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文化名片”。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向南都记者透露,《只此青绿》剧组规模已经从原先的40人扩展至80人,以满足未来国内外巡演的要求。2024年年底,《只此青绿》将首次在美国开演。而在明年5月,这部已在2024年9月作为俄罗斯太平洋国际戏剧节开幕大戏精彩亮相的舞剧,也将走进克里姆林宫,在世界级宫殿展现东方美学意蕴。
收到回信的《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表示,《只此青绿》的创作原点正是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两年来,周莉亚执导的舞剧《咏春》也在海内外大放异彩,成为又一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节”。未来,她将坚持守正创新,为观众奉上更多的艺术精品。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收到回信的那天,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奔走相告!”身为写信村民之一的长城保护员刘红岩激动地说,“‘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这是数十年来,我从已年满80岁的舅舅那里继承下来的共识。此次受到认可,让我的内心很震动”。
另一位写信代表、石峡村民宿产业代表贺玉玲告诉南都记者,将继续利用“长城”的品牌和文化,融入“民宿+”的产业力量,激励更多年轻人回流返乡、传承长城“财富”。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它分布于15个省份,翻崇山峻岭、穿沙漠戈壁,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守护巍巍长城,需要多方合力。有长城文化研究专家表示,“自然、遗产、文化、人的高度和谐,是长城遗产保护传承的方向”。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023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广大援外医疗队员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12月,重温收到回信的时刻,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医生王宝祥向南都记者表示,作为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中国医疗队队长,他为每一位队员感到深深的骄傲,更为自己身为援非医疗事业的一员感到自豪。未来,他们将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力量。
收到回信的队员、嘉兴市中医医院医生郝亚波认为,援外医疗队传递的是健康和友谊:因为珍视生命,所以传递健康;因为热爱和平,所以传递友谊。
郝亚波回忆,“中国和中非之间的友好关系,从当地人民遇到中国人时打招呼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会冲中国人挥手微笑,同时用汉语高呼‘你好,你好’。患者对中国医生特别依赖和信任,当时任务结束回国时好多患者依依不舍,专程来找中国医生合影留念。”
在中非的550多天里,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共完成门急诊服务2.49余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800余台,实施辅助检查5000余人次,引入医疗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实施中医药诊疗1.07余万人次,为中非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另据统计,自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为许多国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
连日来,专题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获得“学习强国”、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权威平台、机构转载推荐,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驻登巴萨总领事,香港特区议员、香港媒体通传媒等权威人士、机构在海外平台点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中国人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正在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回信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马辉 张倩寒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敖银雪 肖玥 杨婷 张倩寒 杨苓妍 见习记者 郑欣蔚
视频:南都记者 梁子珊 杜银龙
设计:尹洁琳 郭文哲 罗锐 高爽 谭肖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