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培育非遗保护传承“荔湾样本”

南方+

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表彰决定中,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广东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级单位。荔湾区深耕细作,以“绣花”功夫培育“工匠”精神,从非遗保护制度、人才队伍培育、平台跨界搭建等方面壮大非遗根脉。

组织架构筑牢非遗根基

社会力量勠力同心。2020年,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广州市第一家非遗行业公益性组织。随后,广州玉雕协会、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龙狮协会等行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总吸纳非遗企业近两百家,将民间组织力量的点点雨露汇集成了一弯溪流,为荔湾非遗引入活力之泉。

专业团队保驾护航。2022年,荔湾率先成立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首个、广州市第一个单独设编的非遗工作机构——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非遗管理专业干部队伍,切实推动了非遗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前、做标杆。

同年,荔湾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组织拟订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全区性跨部门、跨领域的非遗保护工作重点难点问题,以顶层设计为荔湾非遗保驾护航。

今年新增区级非遗项目26个

真金白银扶持非遗。2022年,荔湾区政府印发实施《荔湾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成为国内各县(区)级单位中,传承人范围最广、扶持力度最大、涵盖内容最丰富的扶持办法。

荔湾通过设立非遗专项扶持资金,给予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资金支持,极大缓解了传承人对市场不景气的焦虑,重拾了信心,激发了动力。

2024年新增区级非遗项目26个,区内各非遗项目达到86项,涵盖吃、穿、养生、装饰、婚礼等多个方面,粤剧、“三雕一彩一绣”、西关礼饼、西关水菱角、西关正骨、西关打铜、西村窑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非遗拳头项目。

求贤若渴汇聚人才。2022年,《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管理办法》《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印发,明确了项目申报程序、传承人申报程序、义务和权利,以及考核评估制度,保障了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紧抓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挖掘申报,荔湾区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完善非遗档案,建立数字平台,将荔湾非遗项目管理与人才管理引入科学化轨道。荔湾玉雕尹志强、广彩翟惠玲两位非遗大师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公示名单(全市仅6名),全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储备量位居广州市各区首位。2023年新增区级传承人24名,各级传承人总数达到97名。

非遗保护从线下到线上线下

南北布局形成集聚格局。2020年广州市首条非遗街区在荔湾北片永庆坊开市,以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和体验研学为抓手,依托庞大的游客群体,在展示、宣传、品控、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吸引40个非遗大师工作室汇聚一堂,成为广州集中展示非遗的窗口。

2023年广州市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在荔湾南片珠江钢琴创梦园建成,两批次引入大师工作室共27家,打造集生产、展示、销售、研发、体验、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发展平台,以“前店后场”的格局串联非遗产业链条。

2024年,荔湾非遗数字平台正式上线。非遗走向民间、走向线上、走向元宇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荔湾非遗保护中心使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数字化保护为荔湾非遗逐浪互联网时代打下了坚实基础,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非遗的展示手法与传播方式,为荔湾非遗打造了数字阵地。入驻微博、抖音、小红书平台,发起非遗印章收集活动,吸引年轻人打卡。首开非遗直播间,聘请专业团队上线带货,推出多项非遗文创爆款。

荔湾区通过多方合作,打通行业壁垒。打造西关非遗课堂,开展非遗传承人研培与职业技能教育,提供网络营销、视频制作等互联网技术课程,提升传承人网络运用水平,助力就业创业。

通过设立非遗创新工坊,支持区内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和设置灵活就业岗位,推动非遗工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发展。链接政企校三方资源,积极与高校、企业合作,化资源为产能,带动传承人能力提升,助力非遗向产业方向发展。

2024年,荔湾非遗秉承“引进来、走出去、促交流、谋发展”的传承传播理念,不断加强政校企交流与合作,与珠江钢琴创梦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建立共同推动荔湾区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以“传统工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为抓手,积极整合资源,率先推动“AI拥抱非遗——职业教育与非遗创新AIGC应用活动周”主题活动,以科技创意赋能非遗产业转型升级。

非遗品牌传播推动出圈出海

荔湾非遗在多年的保护实践中,精心打磨出了五大特色活动品牌:非遗传奇、青春非遗、万市大集、研学课堂、创意非遗,策划推出包括非遗大师作品精品展、“荔湾非遗过大年”系列体验活动、“广州少年爱非遗”青少年非遗宣传大使评选、荔湾非遗文创作品发布会、“广州非遗之夜”等贯穿全年的非遗系列活动,实现非遗活动一年一亮点、一季一盛事、一月一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见推文。

荔湾区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积极搭建平台,推进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的“五进”工程,为非遗发展搭建多元化、多功能的发展共建平台。荔湾的非遗传承人勇担传承职责,走出工作室,面向社会。

2023年共有13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内容涵盖“三雕一彩一绣一窑”、剪纸、泥塑、中医药等。借助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齐白石艺术中心的力量,通过馆校合作,开展研学体验、教师培训、非遗作品评选、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非遗普及。

对外传播走向世界。2024年,借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落成的东风,荔湾非遗再次扬帆启航。荔湾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打造全省首个非遗城际活动品牌,以广佛同城发展为抓手,在两地共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先后举办“广佛非遗周”“广佛万市大集”系列活动,探索出了非遗城际化保护发展合作的全新模式。广绣传承人王新元积极探索建立海外平台,并注册商标,逐步吸纳广府非遗、岭南非遗、中华非遗的优质作品在海外平台扬名立万。

南方+记者 郎慧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