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高明这场现场会有干货

南方+

为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12月14日,佛山市高明区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现场推进会暨大直径无抗桶设施渔业项目投产仪式在江河汇(佛山)渔业有限公司举行。该活动旨在加快推进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建设,推动高明渔业高质量发展。

高明区副区长王志容表示,高明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是高明渔业发展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高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目前高明正处于战略机遇多重叠加、发展优势加速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城乡面貌美丽蝶变的黄金时期,高明将抢抓试点机遇,对标一流标准,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建设。

高明区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现场推进会暨大直径无抗桶设施渔业项目投产仪式举行。高明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打造“一核一心两区多基地”布局

近年来,高明渔业发展势头迅猛,先后获“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目前高明拥有1个农业农村部佛山鼋人工繁育基地、2家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场、6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3年,高明渔业总产值24.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全区呈现出渔业效益提升、企业信心提振、农民收入提高的良好态势。

今年7月,高明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为广东省3个入选县区之一。

高明区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下称“试点”)瞄准“养殖设施条件简陋、苗种质量标准较低、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渔业短板,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围绕“一核一心两区多基地”的渔业功能布局,推动“生产设施条件、苗种生产能力、服务保障能力”三大提升,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渔业绿色循环试点建设,促进渔业生产向科技化、生态化、质量化全面转变,实现渔业提质增效、渔民增产增收。

其中“一核一心两区多基地”,“一核”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一心”为渔业生产服务中心,“两区”为高标准绿色养殖示范区、高明区生态养殖示范区,“多基地”为大直径无抗桶养红鲷鱼联合园区、杰大(高明)现代智慧渔业产业园、澳洲淡水龙虾现代渔业养殖基地、甲鱼工厂化养殖基地、鳜鱼生态养殖基地等。

活动现场,大直径无抗桶养红鲷鱼联合园区项目正式投产。江河汇(佛山)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詹叁民介绍,该项目计划打造220亩大直径无抗桶养红鲷鱼养殖基地,专注于全面提升养殖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安装75米直径圆桶1个、50米直径圆桶3个、12米直径圆桶12个,结合优养循环桶智能化设计,配套打造智能无人优养系统、水产云管理系统、水产产业链平台,搭建完善一体化的智能水产养殖平台,实现彩虹鲷养殖生产可视化、可控化、生态化。

从三方面发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高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细文介绍,试点将坚持机制创新和项目建设并重,注重发挥项目的联农带农、共建共享作用,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一方面,筑巢引凤,推动养殖池塘改造提升。淡水池塘养殖是高明区水产养殖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养殖池塘的改造提升是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和有效举措。所以,试点在完成3.86万亩养殖池塘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将再推动全区一街三镇2.6万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提升,支持工厂化集约化设施渔业,发展工厂化循环水育苗。通过提升养殖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引入有创新技术、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扶持扎根本土、服务农户的企业,形成淡水特色良种培育、健康养殖、饲料生产、预制菜加工、冷链物流全链条的渔业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打造高明区水产科创中心。高明将整合全区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优势,与珠江水产研究所、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签订水产科创框架协议,探索建立“政、产、学、研、供、销”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组建水产科研专家团队,孵化各类渔业项目6个。

此外,打造区域特色水产品牌。高明将大力推广名特优水产品,打造“明质选”特色水产品牌,如大口黑鲈、澳洲淡水龙虾、桂花鱼、黄沙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10个品牌,并建立团体标准,对符合养殖标准的企业授权使用商标,提升“高明水产”品牌形象和价值。

据悉,目前,试点18个重点项目分别进入设计、招标、平整、施工阶段;示范区池塘改造提升项目已有3000亩接近竣工,富隆湾、杰大、衍沃沣等企业已动工建设5000平方米循环水育苗车间;高明区农业产业商会以“高明水产”区域大品牌组团参加了第十届国际渔业博览会和第五届全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向国内外大力宣传推介高明水产品牌,收获意向订单超过1000万元。

撰文:朱苏娇 陈海冲

编辑 杨晖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