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这三个关键点,看懂新一轮提振经济“组合拳”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部署,“赤字率”“适度宽松”等一系列专业术语随之刷屏,大家纷纷留言畅想明年经济形势。

如何愉快专业地参与聊天?怎样理解新一波提振经济“组合拳”?宏观政策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通过这篇文章轻松了解一下。

提高赤字率怎么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目前较为明朗的是,财政赤字率的提高,将助推进一步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

什么是隐性债务?在财政部通报的案例中,“隐性债务”的典型情况是地方向企业借款,或者以企业名义借款用于城市建设等方面。相比于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法定债,隐性债务周期短、利息高,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用来还债,能用于进一步发展的钱就少了。

而自11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以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新政正快速落地,截至12月12日,将有江苏等28个省份合计发行约1.99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从其他国家发展历程看,要促进经济迅速复苏,推动债务置换,让政府腾出手来是关键一招。比如,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70年代有过两次大规模化债,此后都迎来了经济快速增长。

也许有人要问,“时间换空间”,该还的还是要还,未来会不会有爆雷风险?全球多家权威机构的结论是不会。

在机构观察中,中国长期以来对于赤字率的安排较为谨慎,大多数年份低于3%,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和赤字提升空间。从目前的政府负债率和赤字增长情况看,未来不仅不会“还不上”,甚至还有充足空间“继续借”,可以动用的政策工具还很多。

这对广东来说是好消息。

因为负债状况相对健康,中央化债措施落地之初,就有人觉得广东好像吃了亏,“外面倾盆大雨,广东拿茶杯接水”。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用法,即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显然,具体措施落地后,坐拥全国最多市场主体,区域创新能力、制造业发展水平全国第一的广东拿出的就不止是“茶杯”了。

“适度宽松”会不会引发通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明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金融机构认为,为了配合政府债发行、信贷投放以及季节性的流动性需求,降准在春节前就可能实施,降息亦有可能随着美联储降息而逐步推进。

中金点睛的报告认为,会议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而且明确指出“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过去一段时间内,央行已经建立了国债买卖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新型货币工具,在股票、债券、地产等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能力已经加强,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设立其他新型工具。

“活钱”增加指日可待,引起了另一个热议话题:14年后我国货币政策再次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大放水”来了?“放水”之后,涨价会不会接踵而至?

在多位观察家的视角中,至少三个维度证据显示,影响民生的通胀不太可能发生。

一是中国经济总量更大,支持更大规模的货币流通。若把经济总量比作水池,相比14年前,中国经济的“池子”增加了2倍多,同样规模的货币“活水”注入市场,物价“水位”的上升幅度将小得多。

二是目前物价情况支持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地。今年以来,国内物价总体呈低位运行态势,前11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11月份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国内工业品需求有所恢复,P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降幅收窄。

三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说明针对相关情况已有预案,各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流通性泛滥引发其他不良结果。

“与上一次‘适度宽松’相比,现在经济面临的场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是适度宽松,它也不再会是大水漫灌型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认为。

怎么影响老百姓的“钱袋子”?

宏观经济政策将落实到哪些方面?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9项重点工作。其中,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00:57

划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年经济工作

扩大内需不是今年首次提出的重点工作,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毕吉耀关注到,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往年不同。

“从亚太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过去每当遇到外需下降或者国内需求不足的时候,我们想到的都是靠投资。但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消费放在第一,这也意味着我们扩内需和惠民生是紧密结合的。”毕吉耀说。

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将如何从宏观政策中获益?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柳列举了一系列措施:

会议提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明年继续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会议同时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在就业和收入端,会议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经济理论已经充分说明,扩大消费的短期效果与消费刺激政策相关,中长期则更与财富效应、社会预期、居民收入等因素相关。因此,扩大消费的短期与中长期政策应相结合。”陈柳说。

“另一个扩大内需的方式是有效投资。”晋斌说,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投资效益,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其他国家海外禁售及限制投资频繁出现的大背景下,资本是否流向有技术进步的领域将成为衡量投资质量的重要标准。

此外,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的稳定性也会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方面。“宏观政策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匹配,在加大逆周期政策力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机制,能够激发人的活力,让更多人去实干,两者就会相得益彰,爆发出更大的力量。”王晋斌说。


撰文:南方+记者 邵一弘 黄应来 黄叙浩

策划:黄应来 胡良光 丁晓然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